国有资本财政研究之高地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洋洋上传时间:2015-01-05 13:19:12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财政学界研究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的人多,但从财政角度研究的人少;关注如何建立公共财政的人多,但坚持国有资本财政的人少;有关公共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运营的文献多,但上升到国家财政的角度,系统研究国有资本财政的文献少。因此,当作者偶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邓子基教授和陈少晖博士后的新著《国有资本财政研究》一书时,不由得爱不释手。
邓教授的这本新著共有八章,以一种循序展开的分析框架论述了国有资本财政建立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支出、预算、管理等基础性问题,形成了一套有关国有资本财政的完整理论体系。并且,该书紧扣中国经济转轨实践,联系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现实要求,重申了“双重结构财政模式”在我国当前财政经济生活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丰富了“国家分配论”的理论内涵。
仔细研读,该书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与创新性探索,折射出作者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一体两翼”,明确厘清了国有资本财政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在邓教授的这本新著中,一个非常旗帜鲜明、非常突出的观点就是重申和坚持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应该构建“双重结构财政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内涵着一个“一体两翼” (或者说“一体五重”)的关系.即“一个主体(同家或政府)一两种身份(政权行使者、国有经济代表者)一两种权力(政权、财权)一两种职能(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一两种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本)收益)一两种分配关系(税收分配关系、利润分配关系)”。对这样一个观点,作者在本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了原因分析,而且还就这一观点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拓展,从而使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了充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因而显得更加厚重而有力:除此之外,本书还首次对国有资本财政所研究的国有资本进行了严格、规范的分析,认为国有资本财政所要研究的国有资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国有资产,而非会计学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它并不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栏的简单加总,而是企业资产与负债的代数和(资产减去负债),也即指国家所拥有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这种所有者权益为国家提供了行使重大决策权、剩余索取权及经营者选择权的基础,却不会影响企业依法人财产权而进行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作者的这一定义不仅为国有资本财政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石,也为国有资本财政的提出夯实了基础。
二、立足国情。层层深入,融合现代西方财政理论与我国传统财政理论的合理内核。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国有资本的特殊性着手分析,阐明了进行国有资本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使国有资本财政的提出水到渠成。
我们知道,邓教授是国有资本财政的主要倡导者与坚定支持者之一,在他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国有资本财政建立方面的论文。而在他的这本新著中,则首次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集中、系统的论述。首先,作为财政模式或类型的现实选择,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和决定的。要判断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财政到底属于何种模式或类型,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包含以及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国有资本。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资产面广、量大,而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因而在市场盈利性的国有经济基础上,就必然相应产生“国有资本财政”。其次,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着诸多国有资本“越位”与公共财政“缺位”现象,而要改变这一财政“错位”格局,除了正确划定公共财政的活动边界外,更重要的还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财政职能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有资本财政的投资和退出,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在相关领域中的扩张和压缩,从而达到调节、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才能将国有资本财政的增量更多地投入到市场失灵领域,从而使公共财政更加健全。
三、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讨国有资本财政预算与运营管理体制。作为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环节,预算与管理是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邓教授在这本新著中以两章的内容专门阐述,从而使得作者的理论体系显得完善而具有说服力。
首先,作者从理论依据、现实状况着手分析,说明了编制国有资本预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当前主流财政学理论体系――“国家分配论”中内涵的“一体五重”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双重结构模式”;而对于财政管理部门来说,则形成国家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体两翼”格局(其中,财政是“母体”,税务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与母体不可分割的“两翼”)。并且,这种格局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身份与两种职能,则是编制国有资本预算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不仅如此,编制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预算将有利于从体制上确保政府双重经济职能的分离,从而强化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其次,作者对具体编制预算的主体、目的、原则、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论述,认为编制预算的主体应该是居于固有资本经营体系中的两个主体――国资委及其授权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主体之间的管理权限,加强国有经济范围的宏观战略调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后,作者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法、措施,认为在坚持法理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将中央政府统一所有权分解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级所有,确认各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地位,从而使其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享有所有者权益,即“分级所有”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战略选择。在这一战略选择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三分开、四主体”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目标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在纵向上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本的权责问题,在横向上解决了部门多头管理(五龙治水)、产权分割的问题,而且实现了“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种职能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实现了国有资本管理责、权、利的统一。
四、文章紧紧围绕国有资本财政这一主题,围绕“发展中国家转轨经济”这一实际,通过细致的结构安排和合理的方法应用,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一个独树一帜的鲜明观点,突显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
第一,每一相关理论的提出,作者并没有拘于冗长的理论铺垫和边缘化的资料堆砌,而是用不大的篇幅网罗、梳理大量国有资本研究的前沿信息,进而简洁有力地勾画出自己的研究结论,使用的例证也都直接服务于宗旨。这种简洁明快的处理便于提高阅读兴趣,理解作者分析问题的思想精髓。第二,经济运行和财政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财政“错位”是我国公共品供给不足与经济波动的主要诱因之一,而如何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作者的充分重视。构建国有资本财政框架既是作者的研究起点和结论,也是该书的立论基础;这一服务于中国实际的分析框架,使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政策建议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针对性。第三,细致的结构安排,使作者的研究思路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全书共八章,逻辑严谨的组成部分清楚而简单:前四章分析国有资本财政建立的理论,接下来的三章分析国有资本财政建立的实务,最后则提出作者有关财政模式选择的主张。这种颇具匠心的简约安排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第四,对分析工具的应用准确而灵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使宏、微观经济进一步结合,增强了理论说服力。
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此书反映出了作者关于国有资本财政的研究心得、积淀和升华为系统的见解,是力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值得称道。相信此书不失为当前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参考的一本好书,也相信广大读者可以从此书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