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盈余质量维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洋洋上传时间:2015-04-09 09:24:07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会计盈余、盈利事实、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会计盈余的质量维度包括真实性、可预测性、可持续性、可变现性、增长性和风险大小等。从投资者角度可以把这些质量维度分为两类,即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和能否提高投资者报酬。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和基础,而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增长性与可预测性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文章最后对信息观和计量观下的盈余质量内涵进行了反思。
会计盈余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因而是企业各利益方进行相关决策时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衡量会计盈余质量成为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逻辑演绎
要分析会计盈余质量,首先要厘清会计盈余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与会计盈余密切相关的范畴主要有企业盈利事实、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决策三个关键因素。因为盈利事实是会计盈余生成的“雏形”,投资者决策是对外披露盈余信息的目的,而公司价值则是相关利益者关注的核心。那么会计盈余与这些范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1中,笔者标示了三个逻辑链条,下面就针对这三个链条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逻辑归纳与分析。
(一)从公司的盈利事实到会计盈余(图1中以符号“①”标示)
会计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核算和反映经济事实。可以看出,会计盈余的“原材料”乃是公司获取盈利的经济事实,这一逻辑线索即为“盈利事实――会计系统――会计盈余”。从中能够发现,会计盈余是利用会计技术对盈利的经济事实进行加工生成的“产品”,这一“产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盈利事实本身,也受制于会计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及其被正确利用的程度。在这一逻辑线条中,重点关注的是会计盈余的加工生成过程,从中可以知道会计盈余质量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会计技术本身的合理性。会计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体系,在现实中,是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规定和约束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的。因此,直观地看,会计技术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于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在会计技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现有的经济事实进行合理反映。在现有的会计技术中,会计计量无疑是影响甚至决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如前所述,会计变革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会计计量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完善的发展史。如何使会计计量更加科学合理,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又能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当今世界所有会计学者和管理机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二,现有的会计技术(或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被合理利用。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任何会计准则和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很多方面会为准则使用者提供超过一种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无疑会给会计处理带来相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一些蓄意操纵信息者提供一个“合法的外衣”;另一方面,一些唯利是图的信息操作者可能会超越会计准则的“边界”,通过违规方式使会计信息加工过程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进行,这种操纵就属于舞弊行为。关于利润操纵,本文第二部分将进行具体探讨。
上述两个方面说明了从“盈利事实”到“会计盈余”的过程中,存在着会计盈余是否能够真实反映盈利事实的问题,或者说会计盈余对盈利事实反映的真实程度如何。不难想象,假如投资者无法从会计盈余中“透视”到公司盈利本身的情况,会计盈余质量就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从中可以看出,真实性是会计盈余质量的基本维度之一,真实性评价也是评价会计盈余质量其他维度的基础。
第三,如何评价会计盈余与盈利事实之间的固有差异。上面所说的真实性问题事实上是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会计技术和治理信息操纵来逐渐提高的。但是会计盈余加工过程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却无法通过上述手段来消除,这些固有缺陷集中体现于会计盈余生成过程所遵循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确,与其他原则――如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核算不同期间的会计盈余,但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会计盈余与盈利事实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大家知道,投资者利用会计盈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回报,然而,会计盈余并非以真实的回报为基础,它是一种“账面数字”。这种账面数字与盈利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差异:一是时间性差异。由于上述核算原则,账面上的“利润”和真实的盈利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由于时间价值的存在,上述的时间差就会对投资者报酬产生影响,如果相同数量的账面利润收到真实现金的时间不同,则它们的质量显然不同。二是永久性差异。例如,由于资产重估而给公司带来的账面利润并没有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只是会计系统对公司价值的重新认识,但由于配比原则,这些所谓的增值就成为评估期间的利润。
这里,得到了会计盈余质量的另外一个维度,即账面上的会计盈余能否给公司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如果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公司带来真实的现金流?这一维度,称之为会计盈余的可变现性。
(二)从公司的盈利事实到投资者的未来投资回报(图1中以符号“②”标示)
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报酬,由于投资者的报酬等于所获公司股利与转让价差之和,“万变不离其宗”,公司股利和买卖价差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价值。同时,公司价值从理论上等于公司未来现金盈利的折现值。那么,公司价值与已有真实盈利又存在什么关系呢?从之前的分析可知,当公司不同期间的盈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时,投资者可以根据现有盈利数量和结构推测未来的盈利水平,从而对公司价值进行估算。上述因素的关系就构成了逻辑线索“盈利事实――未来盈利――公司价值――投资回报”。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盈利事实――未来盈利”这一环节说明,不同期间盈利的相关性大小是决定这一逻辑链条“畅通”程度的重要因素。两个极端的情况是,当各期盈利完全相关时,根据现有盈利可以“完美”地推导出未来的盈利,这样公司价值是确定的,仅从盈利角度(不考虑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当前盈利对投资者的决策作用是最理想的;而当各期盈利完全不相关时,当前的盈利对于投资者完全没用。因此,各期盈利的相关性是衡量盈利质量的重要维度,这种相关性从现实看主要体现在盈利的可持续性上。
2.“未来盈利――公司价值”这一环节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盈利的增长性是决定公司价值大小,进而决定投资者回报的直接因素。因为未来盈利的大小直接影响盈利贴现值的大小,而从当前的角度看未来盈利时,未来盈利的大小更多地体现在盈利的增长性方面。其二,盈利的风险性是影响公司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盈利风险的加大会增加用于计量公司价值的贴现率,从而最终影响投资者回报。
这里,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述盈利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假设只有前后期盈利存在线性相关,且每期的增长量相同,则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三)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图1中以符号“③”标示)
笔者对逻辑链条②的分析是建立在公司盈利的“经济事实”基础上,但是现实中,“真实盈利”无法直接取得,只能通过会计系统以会计盈余的形式体现出来。虽然会计盈余是以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盈余与公司的真实盈利存在差异,但由于其“原材料”是盈利事实,因此,上述诸如盈利质量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性同样适用于会计盈余质量,类似于统计意义上的“估计值”,可以把会计盈余看作是公司真实盈利的“估计值”。不同的是,对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性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会计盈余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上(逻辑链条②中的盈利事实不存在真实性问题)。
另外,会计盈余作为一种信息时,它对投资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决策价值上,即投资者能够从历史会计盈余中获取有助于其判断公司未来盈利(或者说盈余)的信息。这样,可预测性无疑成为会计盈余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
在E(Rt)的构成中,α+βf(R1,R2,…,Rt-1)为可预测部分,而γt 为不可预测部分,这样,可以用γt E(Rt)的大小来表示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程度,这一比值越高,说明预测偏差越大,不可预测成分比重越高,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越差。
对比公式(2)与公式(1)可以发现,可预测性与可持续性的另外一个差别:可持续性侧重于会计盈余的自相关关系,并且这种自相关更多的是以简单的直线关系来表示;而可预测性侧重于可知性,即不管t期的会计盈余与以前各期盈余之间的函数多复杂,只要这种函数关系是已知的,如上述的f(・),就说明盈余具有可预测性。
二、对各种盈余质量维度的梳理
(一)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整理与分类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整理,如图2所示。
图2中右半部分是从投资者角度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的分类整理。从投资者角度看,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无非会给投资者带来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投资者能够利用现有的会计盈余信息对公司未来盈利和公司价值作出更好的判断,即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第二,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会计盈余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据此,盈余的真实性、可预测性属于前者,而盈余的可变现性、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高低则属于后者。
(二)会计盈余质量维度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之后,接下来分析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
1.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和基础。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账面上”的会计盈余反映公司“真实盈利”的程度,因此,会计盈余的其他质量维度必须以真实的会计盈余为基础,会计盈余的真实性评价也就成为评价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如果会计盈余本身是虚假的,建立在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其他评价就成为一句空话。现有很多关于会计盈余质量的研究,要么单纯地考察会计盈余信息本身的虚假与否,要么撇开信息质量,单纯地考察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等维度,很难真正对会计盈余质量进行正确的分析。基于此,本文第二部分着重探讨虚假会计盈余的鉴别问题,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评价会计盈余的其他质量维度。
2.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增长性与可预测性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注重于可知性,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现有会计盈余变化的可预测性;其二,新增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
首先,现有会计盈余变化的可预测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虽然理论上不同期间的会计盈余可能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如上述的f(・),但是在实践中,更多的是利用会计盈余前后期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进行预测。这是因为:第一,在正常情况下,Rt与Rt-τ的相关性随着τ的增加而减小,即不同期间会计盈余的相关性随着期间间隔的增加而降低,两个相邻区间会计盈余的相关性最大。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基本是利用预测期的前几期甚至前一期的会计盈余来进行预测。第二,前后期会计盈余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表现为前期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方面,因为像公式(1)所表达的相关关系,不仅直观、易于理解,而且在很多时候也符合企业各期盈利之间的内在规律。第三,即使各期会计盈余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也无法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其次,新增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往往表现为会计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新增会计盈余体现为盈余的增长性,当这种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时,增长本身就具有可预测性。同现有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一样,增长的预测性很多时候就表现为增长的可持续性。
对于盈利及其增长的原动力而言,它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潜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产品研发能力、未来的产品市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领导能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国家的相关政策、资本市场状况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会计盈余及其增长性,是一个涉及面广、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侧重于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角度去评价会计盈余的增长性②。这种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基本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第二,通过对会计盈余自身增长的规律性去评价,相应地,会计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就成为评价会计盈余增长的重要方面。由于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已为人们所熟知,笔者将把重点放在对会计盈余及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上。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对会计盈余的增长性、可持续性、可预测性等质量维度的分析重点将放在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上。
三、对信息观与计量观下盈余质量内涵的反思
在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后,对信息观和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信息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为核心
对比上述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分析,信息观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为核心。作为决策有用观的一个流派,信息观完全以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反应大小为标准来考察会计盈余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它考察会计盈余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但如前所述,虽然它以有效市场为前提,但这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信息观试图提高会计盈余报告有用性的努力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2.盈余反应系数包含了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增长机会、风险大小等信息。例如,Kormendi & Lipe(1987)的研究证明,非期望的当期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就越高;Lipe(1990)证明了ERC随着盈余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这一相关关系不受系统风险和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Collins & Kothari(1989)提供的证据表明,当市场从历史盈余信息中识别出公司拥有更多成长机会时,ERC就会更高;Easton & Zmijewski(1989)的研究证明,ERC与风险成负的相关关系。不过,虽然ERC包含了多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信息,但由于影响ERC的因素远远超过这些,并且受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它最多是间接反映了这些信息的一部分,很难将具体的维度信息有效地剥离出来,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各种维度缺乏直观的认识和评价。
3.没有从会计盈余本身出发考察其质量问题。无论是关注ERC本身的大小,还是关注ERC所包含的多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信息,信息观都是从市场的角度“倒推”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及其他信息,并没有从会计盈余本身来考察其质量。也正是这个原因,信息观忽略了对会计盈余的真实性和可变现性的考察。
(二)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 通过改进计量方法增加会计盈余的真实性
与上述的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相比,计量观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计量观的基本论点就是通过改进计量方法(主要是引进公允价值)来提高会计盈余计量的合理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知道,计量观侧重于通过改进会计技术本身来提高会计盈余的真实性,但却忽视了会计盈余的人为扭曲,犯了与信息观同样的错误。即使在会计技术范围内,计量观也仅仅从计量的角度考虑会计盈余的质量,因此,并没有考虑可变现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2.计量观同样将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可持续性等质量维度融入到了其理论中,不过,计量观是通过计价模型来考虑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并实现对会计盈余的预测。
3.与信息观相比,计量观完全是通过计价模型从会计盈余本身的角度进行考察,克服了信息观单纯以市场反应为标准的缺陷,但是计量观犯了相反的错误,即它单纯从计价模型出发,并没有从市场角度考察盈余信息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信息观和计量观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从会计盈余质量的一部分维度出发去分析会计盈余的有用性及其质量,因而很难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会计盈余质量。当然,信息观和计量观关于某些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论述还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Ball, R. and P.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 1968),pp159-178.
[2] Beasley, 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The Accounting Review(October 1996),pp443-465.
[3] Beasley, M.S., Carcello, J.V., Hermanson, D.R., Lapides P.D.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nsideration of Industry Trai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ccounting Horizons(December 2000),pp441-454.
[4] BenEishi, M.D., The Detection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Sep/Oct. 1999),pp24-36.
[5] Calderon T. G and B. P. Green. Signaling Fraud by Using Analytical Procedures. The Ohio CPA Journal, (April 1994), pp. 27~38
[6]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1994. in two volumes.
[7] Easton, P.D. and M.E. Zmijewski.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in the Stock Market Response to Account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uly 1989),pp117-141.
[8] Feltham, G.A. and J.A. Ohlson.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 1995),pp689-731.
[9] Foster, G.J. Intra-industry information transfers associated with earnings relea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4),pp201-232.
[10] Green B. P and J. H. Choi. Assessing the Risk of Management Fraud through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Auditing(Spring 1997),pp14-28.
[11] Healy, P. M. and J. M. Wahlen. A reviews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13), pp365-383.
[12] King, B.F.“Market and industry factors in stock price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1966(1),pp139-190.
[13] Kormendi, R.C. and R. Lipe. Earnings Innovations,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July 1987),pp323-346.
[14] Lipe, R.C.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 Accounting Review.1990(1),pp49-71.
[15] Lipe,R.C.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component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4(Supplement 1986),pp37-68.
[16] Ou, J.A. and S.H. Penman,“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November 1989),pp295-329.
[17] Scott, W, 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7.
[18] Simon, H.,. Rationality as Process and as Product of Thought.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 sand Proceedings .(May 1978),No. 21.
[19] Warfield, T.D., John. J.W., and Kenneth. L. W.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on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Vol.20),pp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