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追梦上传时间:2015-05-08 08:46:42
摘要:目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风险的日益突出,如何控制和管理金融机构风险已成为现代银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能够指导银行的风险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日益增大,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资产,在当前实行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它是银行业最大的盈利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三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推动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可预见的风险。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能够客观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银行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银行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一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来制定;二是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是否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评价员工是否确知已建立的工作目标(或业务管理目标);四是管理层是否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机构、人员、政策和程序以及支持系统。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是否已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恰当分类;五是是否已识别出各类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六是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合理,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二)能够综合分析和计量风险的恰当性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风险分析和计量是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确定。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用的公式为:风险值=风险影响X风险概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但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转化基础工具计量市场风险;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需要主管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如银行在计量未决诉讼预计负债时,其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合理而恰当的估计。
(三)能够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
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内部审计在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情况和控制效果,特别在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控不健全区域的潜在威胁时,是通过风险反馈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确保目标与预算如期完成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对重大的审计发现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作为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反馈,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
三、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审计理念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银行各级管理层应深刻理解银行所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含义,把风险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始终把风险意识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风险的领域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风险评估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已扩展至通过战略层面参与公司价值创造。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效益审计应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将风险管理融人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首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按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其次,确定审计范围和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范围,如重要的会计凭证、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交易授权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选择技术与方法时,应能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最后,追踪审计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
(三)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管理评价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利用网络信息收集风险数据开展动态评估的评价模式,为银行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对日常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分工,收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收集有助于进行风险评估的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准确地确定审计监控的重点和范围,为各级经营决策者和审计部门全面、连续、及时地监控和评价业务发展情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数据库的优点是把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发挥预警作用,同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以便及早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进行解决,达到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技能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内部审计师的职责是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风险管理技术、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