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实施生产力跨越发展问题进展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未知上传时间:2014-07-14 14:42:57
摘要: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依据。经济跨越发展作为相对落后国家的特殊的经济超常增长,它的实现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本身就是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思路。为了全面把握中国的跨越发展问题,必须实现研究方法论的转换。
关键词:机遇意识;经济结构调整;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化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各个国家尤其是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成为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以下是中国学界近期研究进展及其要点。
一、关于跨越发展的特征和内涵问题
对于跨越发展的特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的协调性。跨越发展不仅注重数量的增长,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即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转变发展方式与消费方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跨越发展主张经济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不危及赖以持续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强调在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同时,进一步的发展不是损害而是有利于下一代人的利益,以达到现代与未来的统一。跨越发展着眼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使发展获得了无限的潜力。
第三,发展的超常性。跨越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善于打破常规,不能按部就班,应具备超过常规和常态的发展性质。
第四,发展的非均衡性。非平衡性往往是自然界和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跨越发展正是一种以突破牵动全局、以重点带动一般、最终实现全面进步的发展,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并率先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发展中追求“好”与“快”的统一。“好”是“快”的前提,“好”中求“快”,把握发展节奏和步伐,能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快”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于跨越发展的内涵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所谓跨越发展,是指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发展中不再依循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而是力争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来推动自己的发展,以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跨越,较快地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研究的推进,一些有学者强调,为了全面把握中国的跨越发展问题,必须实现研究方法论的转换:一是相比较而言,由于对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不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那么充分,有许多问题没有展开,还有待于向纵深层次推进和拓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社会条件和现实途径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二是研究还基本上集中在对二者各自独立的探讨上,对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跨越性的关系、二者的内在结构和复合关系、如何处理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以及结合的条件和途径,二者结合的社会根据、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系统研究还很少。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跨越性与生态文明的独立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不是太多,这一方面亟须加强。
二、中国实施跨越发展具有客观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依据。经济跨越发展的实践依据在于它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它是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升华。国际国内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某一阶段条件成熟、环境有利,国民经济完全可以在某一阶段获得跨越发展。从理论上说,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正是它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指导,科学地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在先进生产力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相对落后的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不再仅仅采取循序渐进、自我成熟的形式,而是可以通过不同渠道的新质生产力的引入,改变诸要素相互联结的常态,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跃迁。因此生产力跨越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另有学者联系马克思的思想认为,马克思设想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形态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就突破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变成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学界的见解可以归纳为:
第一,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技术引进,超越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现成的先进技术,以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求得经济的发展。
第二,体制不健全,经验不足,管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经济体制,科学的管理方法,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发挥制度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结构改善的潜力大,可以通过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极大地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且价廉,也是一种优势,并将长期存在,有利于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积累,加快经济发展。
三、关于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社会条件
经济跨越发展作为相对落后国家的特殊的经济超常增长,它的实现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一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可为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一个持久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二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西方各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三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太平洋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四是新技术革命新阶段的到来。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五是良好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出现。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途径和条件在于:一是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先进生产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方面看,生产力要素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既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标志,也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三是中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来实现工业化。有学者特别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本身就是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思路。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曾经历过一个高资源消耗、重污染排放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对于今天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而言,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复这条路。我们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寻找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即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的道路。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意味着更加注重人自身心智水平的开掘,而非一味地消耗物质、能源;人类自我心智的开发,又无外乎偏重干感性的文化,以及偏重于理性的科学,而注入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要素,必然会带来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校利.先进生产理论研究丰富和创新了生产力原理[J].兰州学刊,2008(2).
2、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
3、王孔雀.关于文化生产力概念、特征和现实道路简述[J].生产力研究,2010(2).
4、蔡武成.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创造跨越式发展新业绩[J].生态经济,2008(5).
5、王孔雀.走中国式的跨越发展道路[J].前沿,2007(3).
6、李黎明.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0(1).
7、王孔雀.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人的规定性[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胡仪元.以新的发展观看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J].生态经济,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