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年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述要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李校利上传时间:2014-07-17 13:54:19
论文摘要:邓小平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历史发展趋向,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标志着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的初步形成。这一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为当代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路,而且指导我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 可持续发展观 全面协调 环境保护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系统、协调的发展观。认真研究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这里就学术界的近期研究述要如下。
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来源
研究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概括其涵义和内容。对于这个问题,论者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概括:有人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
第一,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即适应国情的原则、综合协调原则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原则。第二,创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维,提出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后发展的地区,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提出经济“台阶式”增长规律,力求国民经济台阶式发展。第四,必须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之路,把经济建设与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
另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表现为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有序分层次的系统改革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塑造高素质的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
也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包括:注重速度和效益统一的经济持续发展观。经济增长必须既讲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关注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生态持续发展观。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协调的社会持续发展观。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必须追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科技、教育、经济相互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关于来源问题,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和社会协调进步的社会发展观,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基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思而得出的新的发展观。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的中心,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措施。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本国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建立在对世界发展主题的这种高层次的把握上。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宏图大业而产生的。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作为一种发展观,它着眼于人类永远的利益和自然界持久发展,深刻揭示了经济建设要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秩序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它将指导新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思想,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使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和政治纲领。
邓小平从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出发,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雄才大略,纵览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明确提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推动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科学系统,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形而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本质内涵、宗旨和原则,形而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根本途径和社会条件,还包括形而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
另外,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秩序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世纪之交的中国在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思考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方向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另一个方向是当下的发展必须考虑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
对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属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有人认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逻辑原点,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中国特色,战略性、协调性、持续性、全面性、公平性、系统性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理论特征。另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发展观,其根本特点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情真意切的民本性,全面协调的持续性以及发展性。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即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从西方边缘竞争理论看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学者认为,边缘竞争理论的特色与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征相吻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是一种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战略,它甚至还常常是低效率的战略,但是在变革的市场环境下它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它突出的特征是不确定性、低效率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多样性,而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具有这些特征。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寓意着不确定性的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对客观世界的不可控性,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反映出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连续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表明了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复合多样性。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突出重点,通贯全局,深刻体现了他对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真谛的深入揭示和谙熟把握,对于进一步拓展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培育“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文明观的主体特征,它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
从论述问题的独特视角看,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高度”:一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二是以全方位的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三是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考察发展问题,四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十分重视政治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不仅反映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极强的原则性,而且也反映出他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独到见解。有人从思想方法角度分析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摒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质观,克服发展中的片面性;坚持辩证的联系观,防止孤立的发展观。
邓小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了对邓小平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主题目标确定上,把发展提升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共产党执政的目标相一致,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概念,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联系得更加紧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在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上,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相统一,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提出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社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上,提出“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提升了信息化对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在跨世纪的征途中,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超常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估计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努力探索一条能使我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