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博弈”看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合作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冯冠洲上传时间:2014-07-30 09:26:12
摘要:通过对中国与欧盟合作历史的回溯分析以及利用“囚徒博弈”理论分析模型对中国与欧盟开展经济合作的分析,提出了在现有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框架下,中国与欧盟开展全方位经济合作的必然性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出,应当继续坚持和开展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
1 冷战后中国与欧盟经济领域的合作
中国与欧盟具有长时间的经济合作历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冷战结束的这段时间,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低水平的合作阶段。
冷战之后,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从1994年开始持续增长。经过5年的发展到1999年,中国与欧盟双方的贸易额已经达到556.8亿美元,比199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贸易额261亿美元翻了一番还多。2003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贸易额又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1252.2亿美元。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173.1亿美元。在从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时间里,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增长了732.6%。扩大后的欧盟已跃升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实际投资方。截至2004年12月,欧盟在华投资企业19738家,合同金额753.8亿美元,实际投入425.2亿美元。到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从2008年二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欧盟经济陷入连续五个季度的衰退至第三季度情况才有所好转,基于此,2009年以来中欧双边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滑坡,但其在中国外贸总体格局中的地位未发生变化据海关统计2009年1-1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3262.7亿美元,同比下降17%,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6%,欧盟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关系将何去何从,我们试着用“囚徒困境”的理论模型加以分析。
2 用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模型解释中国在与欧盟进行经济合作时的策略
2.1 “囚徒困境”的理论模型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其中,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也就是研究关于包含相互依存情况的理性行为。所谓相互依存,一般是指博弈中的每一个局中人的行为受到其他局中人决定的影响,同样他的行为也影响到其他人。鉴于这种相互依存的行为,每一个局中人的决策共同影响游戏或博弈的结果。所以所要发生的事情不能被一个人所控制,同样没有一个人被孤立在群体之外。经济合作游戏的局中人是有处于全球化体系中的各个成员组成的。相互依存性是由经济合作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囚徒两难模型是博弈论的最基本理论,在应对区域经济问题上中国所采取的策略的决策依据可以用该模型可以很清晰得看出。
我们假设两个囚徒都是“理性人”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么从囚徒甲的角度来看,若囚徒乙选择抵赖,而囚徒甲选择坦白的话,自己将被释放;但如果自己同囚徒乙一样也选择抵赖的话,将被判入狱1年。两者比较囚徒甲选择坦白是对自己有利的。如果囚徒乙不抵赖而选择坦白的话,囚徒甲同样坦白,囚徒甲跟乙都要做5年的牢,但是囚徒甲如果选择抵赖不坦白的话,却要坐长达8年的牢。囚徒甲比较两种情况认为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是选择坦白。由此可见,无论囚徒乙采取何种策略,囚徒甲认为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是选择坦白。反过来说,不管囚徒甲采取哪种策略,囚徒乙觉得不抵赖而选择坦白对自己更有利。尽管在上述的博弈中,博弈两者都从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出发,任何一方都只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对方的任何利益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所导致的结果却是自己的最大利益或较大利益都无法实现。甚至对双方都最不利的结局也会出现。由此可得,由于任何一方的选择都受到另一方决策的影响,占优策略均衡在囚徒困境中是不存在的,即博弈双方共同选择坦白的策略是该博弈具有稳定性的解。
2.2 运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时,我们首先作出必要的假设:
2.2.1 假设只有两个成员方:中国和欧盟。双方存在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欧盟的优势在于拥有技术优势和资本。双方目标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化的国家利益,亦即延伸“经济人”的概念范围。
2.2.2 该互动的参加成员方具有外部性是零的经济行为。即假定不强制性的要求各方在经济合作的时候采取产生对其他国家或者行为体具有积极作用的约束策略。
2.2.3 双方在博弈时,不管采取何种策略开展经济合作,都可以衡量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2.3 分析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中的“囚徒困境”
我们将开展经济合作过程中,行为体的决策简单的分为两种情况,即合作(自由贸易)与不合作(保护贸易)。前者是指不管中国还是欧盟,均采取措施鼓励并支持相互间劳动力、资本及产品等要素的相互融通。后者则是指中国或欧盟设置壁垒抵制外来的资本、劳动力、产品,以达到保护其自身特定部门或行业利益的目的。
我们下面分析双方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时采取的经济政策及相关的经济收益:
2.3.1 若中国和欧盟都采取合作策略也就是自由贸易时,两者的比较优势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中国廉价的初级品在进入欧盟市场的时候,欧盟市场内相关产品必定产生的激烈竞争。在既定的需求情况下,供给增加必然导致造成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减少欧盟相关部门的利润。而凭借雄厚的资本及先进的技术的欧盟打入中国市场时,也必然导致破产和兼并一部分中国企业,从而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双方在采取合作策略的过程中,会比较成功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具有相对收益的同时,对自己国家利益的消极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衡量此收益可以用+7个收益单位。
2.3.2 若中国采用保护贸易即部合作的策略,但欧盟采取自由贸易即合作的策略时,中国依靠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和市场广阔的优势,采取鼓励支持外部资本和技术流动的政策,必然导致外部条件不断改善,以建设提高硬环境和软环境对先进技术和外资的吸引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欧盟的企业必然会纷纷瞄准中国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在具备外部条件的前提下,必然会投资设厂到中国生产以增加利润和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在欧盟资本注入中国时,中国必然会发展一系列产业部门。同时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不断丰富的市场必然会使需求得到刺激。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企业便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良性的循环,同时贸易保护的做法,也将欧盟有意利用中国廉价原材料和利用中国潜在市场的动机限制得无法实现,不合作即贸易保护策略对于中国来说是收益的,本次决策收益可用+10个收益单位来衡量。如果欧盟此时采取合作即贸易自由的策略,必将为抵制中国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而设定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标准,或者在税费上采取歧视性政策。一方面欧盟相应的运作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欧盟的保护政策会上升相关企业原材料等要素的成本,致使利润相对下降。这样会相对减少欧盟的收益,,此收益用-2个收益单位表示。
2.3.3 若欧盟采用不合作即贸易保护策略时,由于中国经济本身在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劣势,资金支持相对缺乏。如果设置壁垒阻碍欧盟技术和资本的流动以保护某些特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这对整个中国经济无疑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用-2个收益单位来衡量。对于欧盟国来说,由于鼓励并支持中国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进入,将对欧盟的企业产生有益的影响。因为在既定的需求情况下,随着增加原材料的供给量,必然使价格下降,从而相应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其利润。虽然使欧盟相关产业部门的利益受到损害,但对欧盟经济总体来讲,其贡献远远超过某些部门的损失,用+10个收益单位来衡量。
2.3.4 若中国和欧盟都采取贸易保护策略,虽然进入壁垒的出现使各自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但中国和欧盟的特定产业部门的利益在短期内不会受到触动。相对来讲双方经济均是收益的。可用+5个收益单位来衡量。因此,用表2收益矩阵图来表示中国和欧盟的经济博弈:
因为我们假设中国和欧盟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任何一方无论选择保护贸易或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对于另一方来说是最佳选择,即保护贸易是双方的选择,双方从而进入囚徒困境。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仅无法充分发展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而且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整个全球贸易也无法实现。显而易见,在开展经济合作的时候,中国和欧盟应当以正确的积极地心态,敞开市场,在短期内不计较国家利益得失,沿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前进。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采用全局观念和长远的观点,开展多方面、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全球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使最佳博弈目标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