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旅游功能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作者:本站来源:作者-洋洋上传时间:2014-11-13 09:00:41
摘 要:我国关于旅游产业定位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发展;以往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宏观上往往注重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与上述两点不同,本文拟通过对城市旅游功能和把城市置于更广阔的区域竞合中进行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这一特定的城市区域为例,研究旅游产业定位,定位视角更全面。以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为最终目标。
引言 城市功能有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之分。城市的内部功能主要指城市为本市提供服务的功能,目的是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的外部功能则主要指城市为本市以外的区域提供服务的功能,表现为作为区域中心的作用。以往我国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宏观上往往注重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对于城市区域而言,其实质是侧重于城市的内部功能。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决定并制约着城市功能发展的方向与内容;而城市功能是否同步、有效地发挥,能否营造出适当的空间与环境,则左右着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城市功能已日益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所不容忽视的要素。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滨海新区被纳入了国家中长期规划。“南快北慢”、“东高西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平衡”。环渤海地区恰恰处于这两个不平衡的结合点上。滨海新区既是“京-津-冀”城市带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东中西”板块与“南中北”板块在环渤海地区的连结点。
国家要像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在新世纪开发滨海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突出区域中心作用,完善城市功能,“为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经验”成为新区的国家使命。
本文试图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通过对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面分析,打破传统局限,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2 城市的旅游功能分析
对城市的旅游功能而言,不仅仅具有旅游目的地功能,还具有客源地和集散地功能。
2.1 城市的旅游客源地功能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的旅游客源地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不可遏制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城市经济繁荣的理性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在消费结构上,恩格尔系数的提出者恩格尔发现,随着收入提高,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在总开支中的量基本维持不变,而奢侈品、教育、娱乐、储蓄等(包括旅游)的开支比重上升。以天津为例,如图所示: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其它年份天津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总是稍快于收入的增长。
传统上,对旅游业而言,城市是重要客源地;对发展的城市而言,城市旅游客源地功能的逐步凸现和发挥出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且有利于心理调适并具有国民教育的功能。反过来对城市由经济浅层向文化深层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二,休闲正逐步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业是休闲产业中的一个主导性的综合产业。中国现在城市的法定假日是114天,再加上带薪休假、奖励旅游、寒暑假等等因素,实际上城市生活的1/3都处于休闲状态(资料来源:[美]哈尔•R.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版.217)。
工作报酬越是增加,消费闲暇的费用就变得越是昂贵,但并不必然导致对闲暇的需求减少。这条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的劳动供给就会减少,换言之,他们就会消费更多的闲暇。
从劳动供给曲线来看,虽然滨海新区的部分居民仍处于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的阶段,但新区的人口收入结构不是像中国很多城市一样呈现金字塔型,而是呈枣核型,且未来有可能向倒梨型转化。高端消费人群比例较高,休闲消费比较旺盛。
城市客源地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城市“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功能,对旅行社而言可提升经营中的主动地位,增加竞争优势;对于城市或国家而言,舍客源,则可加强对外友好往来,即可实现客源互通,又可取得更大范围的经济乃至政治合作。2005年8月25日至26日,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召开,共同发表了《京津冀-港澳台旅游合作宣言》,揭开了两大旅游板块互为旅游目的地、互为旅游客源地的“友谊、合作、发展”的序幕即为区域竞合的实例。纵观全球,城市的旅游客源地功能日益突出,是后现代社会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
2.2 城市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旅游活动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提供发展条件。因而我们把它比喻成金字塔高层的一种活动。其中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交通,一般地并不是旅游活动本身,但却是重要的阻力因素。滨海新区区域服务的硬件基础首先责无旁贷的就是打通深入内地的交通大通道。在旅游客源集散功能中担负为北京分流、为内地集散的服务。
新区区位良好,有较为完善的交通条件,但仍存在不足。在内部交通方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内地的远程游客来到新区,欲顺路看海,近在咫尺却找不到海在哪里。不仅暴露出区内交通的硬件问题,更突出地反映了软件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服务意识和促销意识的不足。外部交通的问题已经被大家所看到,如天津机场吃不饱而北京机场又过于拥挤的现象,天津港、黄骅港等的重复扩建均反映出区域竞合机制亟需实质性的调整。
“十一五”期间,塘沽区将完成六横、六纵、内、中、外三环道路工程的建设,新建连接海河南北两岸开启式桥梁两座,规划建设跨海河隧道一座,构筑完善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京津唐次区域,国家批准建设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扩建天津海空两港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密切新区和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旅游业以人流带动财流。注重产业结构的配套发展,以行带住,以住带食、购、娱……有规划的在交通枢纽建立需求结构合理的旅游服务设施。新区已经再次带动天津迈向外向型道路,在城市外向型职能的推动下,发挥客源集散中心的区位职能。
2.3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功能
2.3.1 近期:以近程旅游为主
周边地区往往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以我国的国内旅游为例,旅游接待人次一直居于全国前两位的北京和上海,根据1999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占北京国内游客总量的58%的客流来自北京、天津、大连和青岛4个主要城市,与其相类似,来自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6个城市的客流占上海游客总量的56.5%。
滨海新区紧靠京津两个千万人口大都市,有钱、有闲、有兴趣。滨海新区现有资源特色以河海为主题与京津互补,休闲性符合近程梯度力的特点,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在近程旅游的替代性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滨海新区顺理成章成为京津居民休闲的归宿,京津超大城市生活空间的延伸。
“十五”期间,塘沽区游客接待的70%来自周边地区。立足京津、辐射周边(重点开发河北、山东、辽东、鲁西北客源市场)仍是近期滨海旅游的重点促销战略。环渤海区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可以预计,近程旅游市场仍将是新区旅游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3.2 远期:树立城市品牌的旅游吸引力优势
纵观世界的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由陆地向海洋的发展,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遥遥领先的占相当大比例的是一些相对而言或许并无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或名山大川的经济大都市。以我国的上海、云南和西安三大旅游城市2004年的旅游接待情况为例,见“2004年上海、云南、西安的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表(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上海 云南 西安
接待国际入境旅游人次(万人次) 491.92 110.1 80
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30.89 4.22 3.6
接待国内旅游人次(万人次) 8505.13 6011 4150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 1216.34 334.1 185
同理,神秘古老的非洲对洲际游客的吸引数量从来无法与年轻的美国相提并论;在美国,西部的旅游收入也一直落后于东部。传统的市场分析实质上是建立在传统的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的辐射范围分析。按照此标准分析,上述旅游业绩突出的区域其旅游吸引力范围都应相应缩小,而事实与此恰恰相反。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上的流于片面。只注重了有形的东西,忽视了无形的东西;只强调了传统的,忽视了现代正在存在和发展的城市文化的要素。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实体的点――旅游景(区)点。当对一个区域发展旅游的基础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须再次强调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力环境,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常常正是城市本身。虽然新区游客一直大部分来自周边,但从数据统计看,仍然反映出明显的变化。
2005年塘沽区旅游业总收入17.5亿元,比“九五”末上升16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塘沽区旅游收入年均22%-23%的递增速度几乎是全国增速的一倍。亦稍快于滨海新区GDP的增幅,成为新区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2003年中国旅游业受非典疫情打击很大,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4.7和11.2%,而塘沽区却依然保持20%的增幅,这种逆流而上的力量源泉何在呢?
图: “十五”期间塘沽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据塘沽旅游局资料2005);图: 2001-2004全国旅游收入状况(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
2003年的第三个黄金周,正是塘沽海河外滩公园落成对外开放的日子。随着塘沽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塘沽区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扩展了,塘沽区旅游接待的“蛋糕”变大了。塘沽区搞地接的旅行社老总们纷纷表示,大家的日子好过了。
城市旅游,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以建设城市品牌为依托。在城市建设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滨海新区作为一个“战略极点”,城市发展必须树立鲜明的示范效应。什么是示范效应呢?或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吧:可以被无数次的模仿,但从不会被超越。树立具有垄断性的城市吸引力。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城市或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之自然联系,让它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城市的每一角落,让城市具有竞争与生命活力。城市品牌是城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城市品牌的垄断性来源于其突出的个性与地区文化主体的和谐性。来源于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培育、发展。滨海新区旅游接待的大跨越将与城市品牌建设息息相关,反过来,用旅游专家魏小安的话说“很多城市经济发达但没有品牌,就是因为没有旅游。”“不抓旅游,地方品牌就立不起来。”旅游要发展,城市要发展,必须关注旅游产业与城市品牌塑造之间的良性互动。
3 城市旅游功能分析的意义
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步调,发挥同步的城市功能,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发展。现有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全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不能被束缚于狭义的旅游资源条件,而应以动态发展中的城市功能为背景来统筹定位。在定位基础上对产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最终实现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把多勋.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 旅游科学,2005(6).
[2]刘树瀚.周桂荣.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财经,2002(9).
[3]白仲林.李军.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的比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
[4]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旅游学刊,2001年(6).
[5]邓丽君. 试论城市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现代城市研究.2002(2).
[6]刘筱秋. 建设京津冀旅游经济区势在必行. 中国旅游报,2004年8月18日.
[10]张辉.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中国旅游报,2004年8月20日.
[11]保继刚,楚义芳,彭华. 旅游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1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版.
[13][美]哈尔•R.范里安. 费方域等译.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