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 唯实求精--记78级校友张雷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间:2014-08-01 09:24:39

校友寄语:时时刻刻,我们都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

携手母校共谋发展


“在南航四年,从老师们那里,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学到了不畏艰苦、积极奋进的精神,学到了怎样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思维。我相信,这对每个同学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


恢复高考后,中国年轻人的大学梦重新燃起。在大家为之欢呼雀跃的同时,多少人为之挑灯夜战,多少人为之废寝忘食。“高考,上大学!”是1978年最令人激动的事情。初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迈进大学校园;季夏,全国610万青年一起激动地走上考场,最终只有40.2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仅为7%;仲秋,张雷走过高考独木桥,来到南航学习机械设计专业。虽然当时从学习资料到教学设备都很缺乏,同学之间的年龄结构、知识基础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但老师依然兢兢业业认真教学,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在南航四年,从老师们那里,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学到了不畏艰苦、积极奋进的精神,学到了怎样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相信,这对每个同学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南航老师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敬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这给张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哪一位老师所展现的高尚情操,而是所有老师都展示出的可贵品质,是一种群体形象。为了让学生弄懂每个知识点,教师们孜孜不倦,非常敬业,严肃而不失亲切、严谨又不失生动。回忆当年的情景,张雷深情地说,“老师的教诲及崇高品德,令人难忘、使我受益匪浅。云铎教授亲自为我们开设专业英语,耐心教导。云老儒雅、平和的风范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遗憾的是,当时许多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足,去上课的人数时多时少,但云老都是非常认真地讲好每一堂课。李苏田老师讲解问题时非常投入的神态、束锦吾老师指导我们课程设计时严谨的态度,至今仍历历在目。历任班主任都经常到学生宿舍,关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使我们倍感温暖。”


工作后,张雷一直关注着南航发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支持母校建设。2009年9月,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泰州市政府与南航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政、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泰州市围绕产业振兴“1223”计划,在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冶金及金属制品、电气制造等重点领域,与南航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并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提供给学校。同时,组织泰州企业到南航交流沟通,共建科研平台和研发中心。为促进双方合作,南航也定期派专家教授到泰州市机关挂职,了解科技方面的需求,派出创新团队深入部分企业车间,做好泰州企业的“科技保姆”,为企业的创新项目把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张雷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现有的成效与双方的预期还有很大距离,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现在,我们正致力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南航在这些领域都有很多优势,尤其是技术优势明显,不少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我认为双方的合作潜力大、前景好。我们将更加重视与南航的交流合作,找准双方的共同点、结合点、着力点,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上扩大交流合作,谋求双赢发展。”

打造泰州文化名城


“一个地方,最能支撑发展的是文化;一个城市,最能展示特色的也是文化。没有文化,发展就会缺少活力,城市也难以有内涵。”


对外介绍泰州时,张雷经常用“古老而又年轻”来形容。泰州有5000年文明史、2100多年建城史,近代400多年无战事,享有“文昌水秀、祥泰之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的美誉,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人文积淀深厚。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宋代教育家胡瑗、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明清评话宗师柳敬亭、清代“棋圣”黄士龙、文学艺术家郑板桥、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当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都是泰州人;抗金英雄岳飞、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书画大师齐白石、开国元帅陈毅等也曾在泰州或主政或从业,为泰州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初到泰州,张雷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了解泰州。这一了解,使多年来主抓经济的张雷有了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我感到泰州有文化,但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很多好的东西零碎、散落,导致影响小、知名度低。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提振文化泰州建设的信心很重要,尤其是领导干部层面的信心,让大家看到优势和潜力,感到骄傲和自豪,进而增强使之发扬光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们制订了两轮文化泰州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等‘三个名城’,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我认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埋头苦干,一定能把泰州建设成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


面对厚重多元的优秀文化,张雷提出推动文化发展与推动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一个地方有文化底蕴,就有发展潜力;一个地方如果抓住发展的关键机遇,就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若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则须靠城市的内在素质。所以,一个地区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动力。泰州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更稳健。因此,他逐渐将发展思路调整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同步推进。随后,泰州市委作出了建设文化泰州的重大决策,并强调,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形神兼备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保持长久的发展。在张雷看来,推进文化泰州建设,就是要挖掘泰州的文化记忆,彰显泰州的文化魅力,增强对泰州文化的了解、认同和自信,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泰州许多宝贵的文化遗存,找寻和延续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化,努力把泰州打造成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名城。

让市民更有幸福感


“我认为,一座城市发展得好,应该让市民有幸福感、自豪感、归属感,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和方向。追求城市的发展,根本上是追求人的发展。”


泰州被誉为“祥泰之州”。张雷对这个“泰”字,有自己新的演绎。他认为,“泰”,就是“三”、“水”交融,以“人”为本。“三水”就是海水、江水、淮水。泰州古称海陵,原意是海边高地,南依长江,拥有近百公里长江岸线,北枕淮水,里下河腹地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水”交融造就了泰州“人”既具有大海一样海纳百川的胸怀,又有长江一样奔腾不息的激情,也有淮水一样滋润万物的柔情。所以泰州人的性格是刚柔并济,既温文尔雅,又不失冲劲和闯劲。其实,泰州历史上的种种文化流派,追求和体现的正是祥和安泰之意,而范仲淹的“忧乐观”和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朴素的民本思想,都可以追溯为以人为本、和谐理论的历史渊源。不论是发展文化还是经济,都是为了给泰州百姓一个祥和安泰的家,张雷认为,“一座城市发展得好,应该让市民有幸福感、自豪感、归属感,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和方向。追求城市的发展,根本上是追求人的发展。”


在张雷到任的第一天,他首先走访了泰州市信访局,看望了信访局局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张雷觉得信访局最能够反映一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敏感问题,甚至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使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更明确。仅用一年的时间,他几乎走遍了泰州每个角落。张雷每天都会上网了解舆情,并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认真处理发到书记信箱的每封群众来信,并派专人督办落实。对一个每天要处理大量政务的地方主要领导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上网浏览信息、阅办网民来信,已经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在新媒体越来越发达、网民队伍越来越壮大的今天,领导干部经常上网了解信息,也是新时期走进网民、深入群众的一种方式。“从网上特别是我公开的邮箱里,自己能够了解到很多不能及时掌握的信息。及早全面的了解这些信息,听到网民的心声,对于我们改进工作、形成共识很有帮助。因此,只要平时有时间,我都会上网,并认真阅办每一封网民来信。”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张雷经常强调要保护好环境。张雷说,泰州城市交通框架合理,不堵车,空气质量监测全省最优,等等,这些优点,都将继续保持。在泰州城里有一条保护非常完好的城河,河水清澈,水质优良,可以垂钓,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张雷因此曾特别关照,要在河里多放些鱼苗,放个几万条、十几万条,让大家都来垂钓。周末出去走走,看到人们边晒太阳边安闲地钓鱼,他觉得很惬意。他坚信,不久的将来,泰州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好一些,人民生活水平会更高一些,城市环境会更优美一些。

在开放创新中转型


“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以更加开放的心胸拥抱一切发展要素和创新要素;同时要有胆识,在机遇面前敢于担当责任。”


泰州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是一座追赶型城市。现在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更好更快地发展。但如何发展?在张雷看来,“追赶型城市有两种,第一种是接受人家辐射,但仅仅这样难以形成个性;第二种是走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在追赶中实现跨越。泰州应当选择第二种。”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必须有个性化的产业支撑,为此,泰州提出“1+3+N”的产业体系,其中包括装备制造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新兴产品集群,着力打造“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的品牌优势,就是要擦亮这张城市的特色名片。当前,泰州正在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和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争当江苏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以此充分彰显泰州发展的特色和内涵。今后几年,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对泰州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不能转好、调好,那么泰州的城市特色就无法彰显。为此,张雷提出了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并将其作为泰州转型发展的总抓手。“泰州是三线城市,没有著名高校和高级科研机构,金融贸易的优势也不具备,惟有开放才能集聚创新要素,惟有开放才能打通发展瓶颈。只有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使开放和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同步转、协调转,才能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发展路径。”


张雷心中理想的转型,不仅是指产业层面,还包括城市和市民的转型。产业发展是和产业环境紧密相连的。从这个角度说,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创新环境是提升产业业态的应有之意。正因为如此,在他看来,“富民强市”有新的内涵:“富”不光富在收入上,还要富在精神上、富在市民素质上;“强”不光强在GDP上,还要强在特色、强在产业、强在结构上。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张雷要求干部也要转型。因此,来到泰州后,他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能够引领开放、创新的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他要求他的部下们要加强学习,做“学习型”、“思想型”的干部;要勇于开拓,做“创新型”、“外向型”的干部;要加强作风建设,做“敬业型”、“行动型”的干部。


张雷特别重视创新,鼓励泰州干部在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新观念、新方法,“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以更加开放的心胸拥抱一切发展要素和创新要素;同时要有胆识,在机遇面前敢于担当责任”。改革创新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甚至是阻力。这些困难阻力既有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等物质层面的,也有来自思想观念、社会习惯等意识层面的。在他看来,地方主官的工作是推进发展,推进就要克服困难、就要破除阻力。“但我认为,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自己,其实赢得自己更重要。面对困难,如果自己畏首畏尾,不仅冲破不了阻力,反而会增加阻力。”但攻破阻力需要创新的办法,更需要信心和毅力。干地方工作,没有共识不行,没有合力更不行。泰州和其他地方一样,现在每前进一步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都会遇到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等阻力,张雷一直倡导大家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形成共识。


寄语南航今日学子


“我深切感受到,不管是谁,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看看天空,自己都很渺小。时时刻刻,我们都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


张雷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既从事过基层技术工作,又主管过科技工作;既抓过群团工作,又当过企业老总;既担任过省外经贸厅厅长,又主政过昆山、泰州。回顾这些人生经历张雷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是对自己的锻炼,多岗位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他看重每一个岗位的锻炼,不管在干什么,都努力去做好工作。他说,其实每个岗位都是机遇,都是挑战,关键是要有责任意识,要敢于担当,并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自己也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很多工作其实是相通的,经历多了,经验就会得到积累,人生也会得到丰富。

作为校友、前辈,张雷对母校在校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用自己的座佑铭“唯实求精”与南航学子共勉,希望大家用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件事。他说,不管是谁,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看看天空,自己都很渺小;时时刻刻,我们都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