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时间:2014-06-25 09:37:29

【基本情况】

姓名 : 查全性

任教专业 : 理学-化学类

在职情况 : 在

性别 : 男

所在院系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 : 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

【个人简历】

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历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常务理事。专于电化学。

六十年代初研究表面活性物在电极上吸附的方法,七十年代指导研制成200瓦氨空气燃料电池。著有<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

1979-1984年期间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先后担任《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详细介绍】

著名电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资深院士、教授、博导。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 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查教授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民永远不会忘怀的贡献就是在他的积极强烈的建言之下,邓小平同志的全力支持之下恢复了停止了几十年的高考。是中国的教育走向了新局面。

恢复高考第一人

1977年8月6日等小平同志召开会议讨论恢复高考事项,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但当时文革刚结束大多数都不敢多言。但查全性教授很直爽的说出了大家都不敢说得到东西,他原本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大纲。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大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

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热爱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

“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被查全性的一席发言感动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你们大家都注意听听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与会人员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件大家早已想说想做却又不敢打破束缚的大事情就要发生了。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

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这时人们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1977年按照十六字方针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还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著名科学家都点头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其实,在召开这次座谈会前,恢复高考就是邓小平酝酿多年的一个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他最初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这次座谈会老教授的肺腑之言感染了邓小平,推动了高考政策的提前推出。

查教授的大胆建言,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学子们重新感受到了曙光的照耀。

【家庭简介】

父亲是华中科大首任校长

查全性出身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查秉钧为清朝翰林,“这是当时最高的学术职称,相当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吧。”后来外放当了个知县,为官清廉,辛亥革命后返乡时,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查全性的父亲查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愿做官,致力教育。查谦赴美留学,选择了物理学作为主攻方向。首次采用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的不对称性,界定了不对称性发生的条件,消除了因不对称现象而引起的与量子论的矛盾。同时还指出以光电效应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的正确途径,成为物理界的后起之秀。

查谦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国后,先任中央大学教务长,不久受排挤来到武汉大学。“当时的武汉大学学术空气自由,吸引了一大批像我父亲这样不得志的海归青年,他们成了办学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查全性说,武汉大学也因此积攒了雄厚的实力和旺盛的人气,在全国名列前茅。

查谦培养人才不遗余力。解放前夕,其在上海交大就读的次子查其恒在东湖游泳时,不幸淹死。他化悲痛为动力,在校内设立“其恒奖学金”,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上世纪五十年代,华中工学院(华中科大的前身)开始筹建。长期担任物理系主任的查谦调任该校,首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即校长),管理学校的全盘事务,对干部提升、人事更动、每年的预决算、各项经费开支等大小事情,件件亲自过问,被人称为“实验室作风”(意即谨慎、踏实的作风),奠定了严谨的校风,使该校跃升为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查谦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病逝,终年79岁。

【晚年生活】

查教授从武大退休后安享晚年,但仍不忘治学。

【学术兼职】

中国化学会期刊《电化学》副主编

国际电化学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顾问编委

俄罗斯电化学期刊“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顾问编委

学术研究】

一直从事有关电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表面活性剂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等工作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所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普遍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主要著作】

1. 查全性等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2. 查全性 著,《化学电源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 查全性,《试论高比能电池进展》,《物理》(199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