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时间:2014-06-24 16:43:31

6月21日至22日,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桂子山,对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6月21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举行。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副校长黄永林、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朱进、仙桃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光以及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我校社科处、文学院、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会。


黄永林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对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其在现代化冲击下生存、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他指出,这是政府、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文化创新重要场所的高等院校更需要担负起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重任。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城镇化理念的号召,强调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我们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以及帮群众记得住“乡愁”,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朱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血脉中的红细胞,对一个民族坚守本民族的特征、促进本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朱进强调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弘扬地区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建设、丰富武汉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全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武汉市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如何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生活等环境至关重要。


陈光指出,在城市化建设中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能抛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经济支持和感恩的心。他着重介绍了仙桃市几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民间文学家刘守华教授、柯杨教授做了大会学术报告,诸多专家学者对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与会代表考察了武汉市江欣苑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和仙桃市沔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示基地,并在仙桃市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


我校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1986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民间文学硕士点。2000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被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2006年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我校积极推动民间文化、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管理工程、文化科技等学科的整合,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6年被批准为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近几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0余项,获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2007年文化部授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称号,我校是全国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12年,我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获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最高奖――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


本次大会由我校文学院、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共仙桃市委宣传部主办,我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仙桃市沙嘴办事处、《长江大学学报》、《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