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诗人”用见义勇为守望精神家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黄文正,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诗人,公开发表多篇诗歌并数次获奖。4月11日下午,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山山腰附近的一个池塘,面对一个掉入水中的小女孩,黄文正奋不顾身成功施救后悄然离去。
有人说,诗是生活大海的闪光。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的时代里,依然有一些人在用诗歌清洁和塑造着自己,用诗意的语言书写着人生的爱与痛。作为一名学生诗人,黄文正不仅用诗歌守望着精神家园,更用具体而微笑的行动诠释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认同。
伴随着社会原子化、利息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道德式微、利他行为动力不足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不论是“等着别人做”的搭便车困境,还是麻木冷 漠的“集体无意识”,抑或“跟着主流走”的从众心态,在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许多人已经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了”。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并逐渐从生僻的专业术语发酵成为大众词汇。共同体,通俗地讲,就是人 们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利益相关、关系相连、情感相系的有机整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共同体意识的每一次闪光,都可能产生改变现实的强大力量。
对他人的遭遇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既体现朴素人性中的善良、责任和担当,也彰显了陌生人社会难能可能的共 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法律义务之外的主动的社会责任担当,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的背后,是黄文正对良知和善行的坚守。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个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学生诗人黄文正不仅用诗歌感动我们,也用利他行为点亮和温暖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凡人善举,需要更多的激励和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