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黄一农来校访学 做客华大论坛谈e-考据与红学
应我校以及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邀请,2015年度“章开沅学术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一农教授于2015年4月15日来校作为期一周的访学。期间,黄教授做客由研究生院主办的“华大论坛”,为我校广大师生带来两场专题分别为《e考据对文史学界的冲击》和《红楼e梦与哆啦a梦》的讲座。
让亿万资料告诉你答案
何为e-考据?黄一农认为如果把理解的重点放在e上,人们想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坐在电脑前的宅男或宅女,但这就失去了e考据真正的意义。e-考据是告诉大家在e时代如何做考据的。“考据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工程,只有先做好考据,才能搞好研究。”黄一农说:“有了e-考据,我们可以做远比上一代人深入的理解。”
黄一农还提到,在e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构建一个知识地图,因为人只有将原有的知识系统化,才能问对问题。但在搜寻知识时,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每个人很可能会在搜寻一个资料时一下子得不到完整的答案,这时就要停下来学习,再根据学到的新的关键词去搜索、再学习,这才是e时代的学法。
学物理的人为何研究曹雪芹
“现在学数学要想做很大的突破是极难的,但是做文史,就比较有机会。”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的黄一农在短短两年之后改行从事历史学研究工作。黄一农看好e考据对于研究文史的巨大优势,传统考据可能需要一二十年才能找到答案,但现在有了“机器猫”,它可能会让你在比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做上一代人不见得有条件做的事情。
“几乎没有人感受过70亿字的古典文献在手上是什么感觉,但是当你投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黄一农在讲座中提到自己对于文史研究的热忱。
从“清史”话“红楼”
黄一农从《红楼梦》最经典的情节“元妃省亲”入手,对红楼梦进行大量e考证。他提出,出于对未来皇嗣血缘纯正的考虑,中国历史上从不允许任何当朝妃子回家省亲,但《红楼梦》中对于元妃省亲的描写有太多细节,比如第十八回中,元妃抵达大观园的情景描写都一定有原型参照,曹雪芹才能写出如此精细的文字。
黄一农以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是建立在曹家家事和清代史事之间近百年的精彩互动上的,而不是胡适先生所主张的“是曹雪芹的自救传”。与曹家关系密切的阿济格、多尔衮以及纳兰明珠等家庭所涉入的大历史为《红楼梦》提供了许多大起大落、可歌可泣的多彩人物与故事,也是这部旷世奇书酝酿过程中最重要的酵母。
e时代对于学者的新要求
“e考据时代并不是每天都坐在电脑前,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更需要合理利用资源。”黄一农根据自己转型的亲身经验具体阐述了在e时代我们如何更高效考证文史。黄一农说到,传统方法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分一毫都不能轻忽,都要做到最扎实。然后再结合电子资料库给我们以方便。
黄一农指出在研究《红楼梦》时,他曾借力e考据揪出了纳兰家的整个脉络。就是通过人际关系网,黄一农才掌握了纳兰家跟曹家、跟傅恒家的关系。“有时候研究就是很巧的事,我是因为追着这个故事,发现一点端倪,根据自己的敏感度继续追下去,很幸运找到了答案。当然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找到答案的。”黄一农笑着说。
黄一农教授是台湾著名科技史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8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后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并于Nature 和Science 等权威期刊发表过论文,自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至今。曾任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社会天文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