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革命先辈精神 我校排演大型话剧《恽代英》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8月9日下午3点,大型话剧《恽代英》在我校音乐学院舞蹈室紧张排练。今年是恽代英诞辰120周年,作为恽代英的母校,我校推出了这部大型话剧《恽代英》,以青年人的实际行动践行对恽代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话剧《恽代英》剧本由诗人、词作家、中央电视台特约撰稿人段晴撰写。段晴说,恽代英是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华大学培养出的杰出校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28岁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被周恩来称之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
根据恽代英研究著名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良明教授为中央电视台创作的记录片《恽代英》脚本和大量恽代英研究史料,段晴创作了话剧《恽代英》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段晴被恽代英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剧本由三幕组成,分别是一个神秘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可爱的人。
话剧《恽代英》导演由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舞蹈系主任兰天文担任。“十分有幸执导话剧《恽代英》,我的年龄与当年的恽代英先辈相仿。第一次读剧本就深深被恽代英的人格魅力震撼、感动!尤其恽代英同志早年当年还在我校有过学习工作的经历,内心非常亲近,有很强烈的共鸣!”兰天文感慨说。
由于排练时间紧,演员全部由本校学生非职业演员担当,需要不断的与学生磨合创作。作为总导演,兰天文感到压力很大。“在音乐厅演出受到舞台的限制,有些呈现形式需要根据舞台来进行调整。我个人也是首次挑战话剧导演,既紧张更兴奋,有着强烈的创作激情,也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克服难以预计的困难”。兰天文说,好在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接受挑战,力求在呈现中塑造出恽代英同志不平凡的一生,感染更多的年轻人。
恽代英这一角色由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叶建恩主演。叶建恩在校读书时是校广播台台长,获得过湖北省一二九诗歌朗诵特等奖,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主持人。目前,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工作的叶建恩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排练。“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意义,作为恽代英的校友,我从入校那一天起就把恽代英当作自己的楷模和偶像,要像他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叶建恩说。
据了解,整部话剧时长90分钟,除了主角叶建恩为我校毕业生外,其他演员都是我校在校大学生。该剧致力于挖掘表现恽代英最为朴实真实的细节,从牺牲前在狱中的遭遇切入,通过一件件小事生动反映恽公一生的政治追求与人生境界。他与狱友打成一片,以深厚渊博的文化底蕴、平易近人的高尚人格感染影响着狱中的年轻人。话剧体现了恽代英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校团委书记杨臣介绍,抽调的师生都是80后和90后青年,他们不怕酷暑,牺牲假期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排量,这本身就是对恽代英精神最好的践行。杨臣透露,今年是恽代英诞辰120周年,学校将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话剧《恽代英》将于8月29日晚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首演。之后,还将进行全国巡演。
链接:恽代英生平事迹
1913年,考入华中大学,于《新青年》《东方杂志》陆续发表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冲锋陷阵的勇士,时年18岁;
1917年,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互助社”,时年22岁;
1918年,毕业留校担任华中大学附中教务主任,实为校长,时年23岁;
1919年,参与组织发起武汉地区“五四运动”,时年24岁;
1920年,受李大钊邀请,负责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编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这本书对中共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时年25岁;
1921年,几乎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步,发起成立了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共存社,时年26岁;
1923年,被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长,创立《中国青年》并担任第一任主编,时年28岁;
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时年29岁;
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时年30岁;
1926年,派赴黄埔军校,担任主任政治教官,时年31岁;
1927年,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发动广州起义,时年32岁;
1928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时年33岁;
1929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委员,时年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