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正文字体: 大 中 小 【两会关注】"私塾"教育调研:社会力量办教育应鼓励另辟蹊径
四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调研广州“私塾”教育
“你们来调研,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很清楚自己属非法办学,一直名不正言不顺。但能否倾听下我们的心声,给个出路?”3月1日,来自广东的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在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出现在广州番禺区某大型住宅楼盘的私塾里。
此行,他们相约调研,为了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命题: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同样的教科书,接受相同的标准评估,是否合理?多元化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是否有强烈的需求?颁布实施了近20年的《教育法》与修改迄今也近10年的《义务教育法》有没有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现状:租别墅办学招生
对于隐匿在别墅区、只招收了十名学生的私塾而言,昨日全国人大代表的“上门”调研行动,给他们带来一丝惊喜。来自广州深圳的近十名孩子家长得知有人大代表前往调研,一早赶到了“学校”,期待“发声”。
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私塾场地为一整栋4层别墅,实为住宅区租赁而来。整个4层楼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装,而是因地制宜,将客厅、卧室装修成办公区、课堂、宿舍。据私塾创办者陈胜波介绍,学校目前总人数为10―15人,均为3―12岁的孩子。7岁以下的儿童,由家长负责接送,7岁以上者可借宿在私塾。
在深圳市某区教育局工作的家长程先生向人大代表坦陈,很多重视教育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去“大一统”的公办学校,而是选择“精英教育”、“优质教育”,而私塾课程的设置,正好满足了这部分家长的需求。
据了解,该私塾采取自愿入学,收费一年2-3万元/人,远远高于体制内学校。“我们并不是外人想象的对应试教育失望,想偏执了才走上这条路。”讲起将自己孩子送到私塾读书的原因,一位家长如是称。
对话:自知非法盼出路
在参观了私塾办学场地、住宿、课程设置后,相约调研的4位人大代表也“抛出”了自己的疑问:私塾规模小,是否有利培养孩子社会适应性及交际能力?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平衡知识结构?而更多的问题,例如体质培养、安全教育、师资等也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对于目前的非法身份,办学者和家长们一致认为,这确实让他们感到颇为尴尬:不被承认,就名不正言不顺,脱离监管,显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据此前的一系列调研情况,我们很清楚体制教育存在的弊端。但对于民办教育尤其你们这类私塾,如果允许存在,我想可以总结为需不需要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作为本次调研的召集人,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称,这正是她本次调研的总出发点。她认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应该鼓励走与公立学校不一样的教育探索之路,比如专材教育、精英教育。
针对地下私塾的“存与废”,同时参与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龙芳、雷晓凌(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补充称,民办教育肯定要监管,只是监管形式可采取分阶段进行。但所有这些得有一个总前提,即为民办教育设置一个“最低准入门槛”。该门槛包括准许办学的资质、办学的规模、定期评估的形式等。目前的“门槛”显然过高,如果降低,要降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也同样需要调研。这一说法,得到私塾创办者和家长的赞同。一同参与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袁桂彬则表示,自己高度关注体制外教育的评估以及如何与体制内教育衔接的问题。
范冬萍最后表示,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他们还将继续调研,也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有所行动,以议案或者建议的形式,为推动多元化教育与教育改革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