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成立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构建新型智库平台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时间:2013-07-04 10:50:28


6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校内外近40名专家学者受聘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此举旨在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新型智库平台,在服务决策、引领思潮、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外交部副部长谢杭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原卫生部部长高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杨慧林、副校长伊志宏,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21世纪传媒等媒体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成立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国发院)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新型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交流平台为载体,以学院派的深度研究为特点,以中国面临的各类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为研究落点,服务政府决策、引领社会思潮、营造跨学科研究氛围。

作为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独立的校级研究机构,国发院通过学术委员会和院务会分别对重大学术和行政事务进行决策,院长由陈雨露教授担任,纪宝成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元春教授担任执行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如何建设好国家智库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高等学校作为传统智库的一部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问题意识有待增强、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重构大学智库,努力探索大学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旋转门”机制,在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知识与决策权之间、知与行之间架起桥梁,把优秀的思想与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对接起来,在公共理性的引领下,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社会监督。

陈雨露校长表示,在智库建设中,大学拥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把智库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引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形成自身在政策研究上的特色和优势。作为知识和智慧的集散地,大学智库最重要的是产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并将之转化为应用成果。国发院将举全校之力,聚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以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陈雨露校长提出,运行体制是智库建设的内在动力,国发院在运行体制方面努力进行三项创新:一是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人文社会学科综合优势,又打破高校智库学科界限的约束,解决单一学科难以攻关国家急需重大问题的缺陷;二是管理方式全面创新,引入项目中心制、开放滚动制和新型薪酬制,突破传统智库科层管理体系的约束;三是开放引进外部咨询专家,强化与国家决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国发院将通过学科知识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机制,将各学科专家和研究团队结合起来,对中国面临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深入研究。

陈雨露校长表示,国发院将努力做到谋全局、抓重点、显特色、求实效。即以明确的理念和准确的定位,立足于国家社会发展大格局和最前沿;在研究中努力找准合适的突破方向,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观念;积极地培育和彰显研究特点,形成品牌效应和研究亮点;不搞花架子,注重干实事,一切立足实际,务求有效。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以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为目标,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为根本,切实发挥智库作用。

张东刚司长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底蕴深厚,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和重要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近年来呈现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智库建设方面,人民大学勇于担当,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求真务实,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在智库建设过程中,人民大学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五位一体”和“四步同化”重大理论和现实任务,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打破了学科壁垒、部门壁垒、学派壁垒、地域壁垒,实现了科研人才的广泛汇总,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多学科力量的深度融合;建设了专门的成果转化平台和即时的成果传递渠道;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改变了传统智库管理激励体制僵化问题。希望人民大学继续努力,把国发院打造成为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成立仪式上,国发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纪宝成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伍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外交部副部长谢杭生等约40名校内外专家学者受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致辞中表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十分必要,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事务日趋复杂,必须组建专门队伍从事研究并提出对策;二是政府决策程序日趋民主化,党和政府决策注重面向社会征询意见,发展中国智库正当其时。

李扬认为,智库应具备独立性、科学性、高质量、影响力四个要点,国际知名智库通常由具有影响力的专家牵头,具备自己的治理机制和特有的成果发布机构,独立的考核和薪酬制度,且有多元化、非限定性的资金支持。希望国发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和智力支持。

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纪宝成教授介绍了学术委员会的构成与运作模式。他指出,人民大学建设智库具有历史传统、现实基础和鲜明特点,主要体现为: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和院系行政壁垒;具有独立性,客观中立,勇于挑战现有的各种禁锢;具有建设性,秉持坚定的宗旨,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中华民族振兴,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具有权威性,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人大智库的影响力要建立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上。

与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各界代表就如何建设国发院和建设怎样的国发院进行了座谈。谢杭生、宁吉?、高强、王利明、杨慧林、伊志宏,以及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裘国根、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图书馆馆长刘大椿、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陈岳、科研处处长杜鹏、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等陆续就如何树立品牌、明确发展理念、建立合理的考核聘用制度、通过有效工作扩大影响、使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相互支持、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资源等问题进行讨论。《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新闻中心主任唐景莉,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彭凯雷,《大公报》北京分社总编辑孙志等新闻界校友从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和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为国发院建设提出建议。

据介绍,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加强了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研究机构和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定期推出的三大报告、三大指数等研究成果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资政服务作用。在国发院未来建设中,将构建跨学科重大问题研究平台、学术成果转化平台、公共政策讨论平台,目前临时下设5个开放滚动的研究中心:城镇化研究中心、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研究中心、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中心、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国发院主要成果则将包括:年度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智库成果要报《问题与思路》、时事热点短评、公共政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