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推广”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时间:2014-12-29 10:38:34

南水北调书写着世界水利工程的历史。12月27日,经过15天的流程,一渠清水从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丹江口市交界的丹江口水库流到首都北京,有望解决困扰京津冀多年的缺水局面。在这一历史时刻,我校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师生也向水源地的人民献上了他们创作的8部作品。


12月12日,酝酿半个多世纪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第二天,创作团队7位老师带着8部作品来到南阳,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的壮观大坝和清清的水流。在成果报告会上,新闻传播学部教授赵淑萍、曾祥敏先后对创作成果和推广效果进行了汇报。南阳市委宣传部长王新会代表南阳市委市政府感谢我校创作团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完成这一项目。这次合作是南阳历史上首次借助新媒体,借助高校来进行宣传推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电视学院师生组建的创作团队承担了南阳市委宣传部委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推广”项目,2014年9月完成8部作品的创作。创作团队完成了以南水北调为主题的一部水源地形象宣传片、两部专题片、四部微电影和一个数字影像博物馆。


正式通水的前两个月,8部作品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密集的组合传播,在人民网、CNTV等10余个网站上线,取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与点击率。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前,腾讯视频的总播放量已高达108万次,优酷网的总播放量为93078次,乐视网的总播放量为86941,爱奇艺的总播放量为223832次,除此之外,投放在新浪视频、中国网、中国日报、CNTV和网易的片子也在不断受到关注。


电视学院创作团队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力求在创作风格、作品类型、推广方式进行创新:首次提出“影像博物馆”概念并制作了多媒体交互作品;运用彩墨的神韵结构形象片;采取公益广告风格创作微电影;合理布局12家网站推广;有效利用微信平台、政府网站上线。


形象宣传片《印象南阳》采用国际标准制作技术,三维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渠首水源地南阳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致;用风起云涌的彩墨手法变化串联起古今千年;在自然流畅的真实写意中幻化出伟岸的历史人物;三维场景构建与实景拍摄的高超技术处理,富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独特的宇宙认知视角,凝炼的解说文字精准的表达出南阳的厚重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渠首工程专题片《南水北调南阳纪实》分为《担当》和《融汇》两集,关注的是南阳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作出的贡献。第一集《担当》着重强调离别、奉献;第二集《融汇》通过人与新的土地和职业触摸,隐喻渠首水源与北京的水即将汇聚。这部专题片以“个体叙事”的方式,从三个普通人入手,讲述他们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离别家园、告别土地、抛弃营生的故事,映射出16.5万移民的担当品格、奉献精神。


南水北调南阳微电影以“饮水思源,感恩南阳”为主题,分为四个篇章:移民、生态、环保、思源。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叙述南水北调工程中南阳人的担当与奉献精神。四部片子都以公益广告的方式,通过真诚的叙述感和起伏的节奏感,在网络碎片化的接收时代中,抓住观众的眼睛,在短小的时间内,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动。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电视学院师生30多人次深入现场,积累了教学相长、体验生活、接受教育的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教学、作品创作、社会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