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辉 青岛大学教授,博士
徐绍辉,1963年12月生,山东即墨人。青岛大学教授,博士。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河北地质学院水工系水文地质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0年9月-1993年7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8月-199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做博士后
1984年7月-1990年8月,在山东地矿工程勘察院从事水文地质方面的技术工作
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被聘为副研究员
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被聘为责任副研究员
2005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授;2005年任青岛大学特聘教授
2000年和2003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1999年10月-1999年12月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的Griffith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2001年3月-2001年7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4年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05年至今为本科生开设“流体力学及水力学”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地下环境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
水和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中运移的数值模拟,土壤水、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等。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估计土壤水力性质的各种间接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转换函数方法(PTFs)、分形方法(Fractal)、数值反演方法(Numericalinverse)和基于图像分析的形态学方法(Morphological)等;通过大量的室内土柱出流实验,探讨了质地、孔隙水流速和水分含量等物理因素及离子强度、pH值等化学因素对土壤中胶体及胶体促使下的重金属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影响,并建立了描述它们的数学模型;尝试建立了稻麦轮作系统中田块尺度及区域尺度上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且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主持完成的课题主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非均质性对土壤水力性质影响的形态学研究”(499710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土壤胶体促使下的污染物运移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402710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30390080)的子课题“苏南太湖地区水稻-小麦伦佐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从田块尺度到区域尺度)”
目前正在主持进行的课题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多组分反应性运移及数值模拟”(40771095);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1212010611402),的子课题“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模拟”;
青岛市水利科技项目“青岛市土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06-003)
获得成果奖励
1991年,“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验算”获地矿部勘探成果三等奖;
1995年,“地下水运移模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淄博市大武水源地石油污染治理中的示踪试验及水质模型研究”,获江苏省第一届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
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有:
徐绍辉刘建立.估计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分形方法.水利学报,2003年第1期,78-82
刘建立徐绍辉刘慧郭飞.预测土壤水力性质的形态学网络模型应用研究,土壤学报,2004年第2期,218-224
刘庆玲徐绍辉离子强度和pH值对Kaolinite胶体运移影响的实验研究,土壤学报,2007年第3期,425-429
刘庆玲徐绍辉刘建立饱和多孔介质中高岭石胶体和SiO2胶体运移行为比较,土壤学报,2008年第3期,445-451
JunZhang,ShaohuiXuandJianliLiu,2004,InverseMethodtoDetermineSoilHydraulicPropertiesfromTransientOutflowExperiments,J.Hydrodynamics,16(6):675-680
未来研究计划引引
土壤和含水层中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是表征和影响地下环境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诸如过量施肥、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物的不合理弃置等人为活动,已经或正在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严重的危害。为了评价地下环境污染的风险、预测各种污染修复技术的效果,需要准确模拟污染物在其中的运移行为。
土壤水或地下水是由多种无机和有机化学组分构成的复杂溶液。当水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溶液的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固相基质之间会发生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反应过程,如水解、降解、络合、矿物的溶解和沉淀、吸附和解吸、氧化还原转化等。这些作用将会改变土壤水或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并极大地影响着特定化学组分或污染物的运移过程。特别是这些反应过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非线性的且耦合在一起,这使得天然地下环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物理和化学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会随着污染物的进入而大大增加。因此,在模拟土壤或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行为时,除了要考虑单一离子的运移和反应外,还应顾及到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精确地描述土壤或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行为和作用机制,从而为地下环境的污染预报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