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连续发表4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时间:2015-10-23 08:49:50

大力引进人才,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加大科研成果奖励,药学院长期注重科研工作。近期,学院科研论文质量取得新突破,接连发表了4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论文。


受1909年首次报道的Pummerer反应启发,万谦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高效的糖苷化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完成了具有保肝活性的寡糖Leonoside F(从益母草和生地黄中分离到)的全合成工作,并对其结构进行了修正。10月,《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1.261)在线发表了万谦教授研究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论文题为《“扰动的Pummerer反应”在“活化-保留”糖基化策略中的应用:一种新颖的含可回收和可再生离去基的糖基供体的开发》(Interrupted Pummerer Reaction in Latent-Active Glycosylation: A Novel Type of Glycosyl Donors with Recyclable and Regenerative Leaving Group)。团队开发的糖苷化方法通过远程活化亚砜实现糖苷键的有效构建,同时依托硫醚和亚砜的活性区别及相互间转化,成功实现了“活化-保留”(Latent-Active)策略在寡糖合成中的综合运用及端基离去基的有效回收。该文章第一作者为药学院2013级博士生舒朋华。


在动物模型上验证是否可以通过靶向FASN从而调控脂肪代谢来治疗或预防肝癌,为转化医学研究打下基础,10月,《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影响因子11.336)在线发表了青年教师李蕾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N的失活抑制AKT驱动的肝细胞癌在小鼠或人体内的发生发展》(Inactivation of fatty acid synthase impairs hepatocarcinogenesis driven by AKT in mice and humans)。研究人员对脂肪酸合成酶FASN调控的从新开始脂肪合成途径在AKT诱导的小鼠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她们使用肝脏特异性敲除FASN小鼠来研究异常脂肪代谢对癌基因诱导肝癌发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基因敲除FASN能够完全抑制AKT诱导的肝癌的发生,siRNA沉默FASN或C75处理可以在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以及AKT依赖的细胞生长。随后对其机制研究发现这种抑制作用与AKT下游mTORC2在转录后水平的失活相关。


9月,《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1.261)在线发表张勇慧教授研究团队的一篇论文,题为《黄柄松弛素甲,一种源自黄柄曲霉的具有十元环系的细胞松弛素二聚体》(Asperchalasine A, a Cytochalasan Dimer with an Unprecedented Decacyclic Ring System, from Aspergillus flavipes),该团队研究人员从一株长江滩涂来源的黄柄曲霉(A. flavipes)中发现了首个cytochalasan二聚体,利用核磁共振NMR、单晶X-ray衍射技术和圆二色谱ECD量子化学计算鉴定了其结构和绝对构型。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利用体外生物活性筛选实验发现Asperchalasine A对多种人肿瘤细胞(RK,HCT116,NB4和HL60)具有很强的G1期阻滞作用,同时对正常细胞(293T和NCM460)则无明显影响。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具多氢异吲哚酮母核cytochalasans类生物碱化学的认识。该文章第一作者为药学院博士后朱虎成、陈春梅。


红细胞是一种天然免疫细胞,可促进抗原提呈和T细胞活化。张志平教授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以红细胞为基础的还原响应型多肽纳米载体,用于癌症疫苗与免疫治疗。7月,纳米学科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影响因子12.881)在线发表张志平教授团队的名为《红细胞膜包被聚合物纳米疫苗的制备及其对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研究》的论文(Erythrocyte Membrane-Envelope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as Nano-Vaccine for Induc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against Melanoma)。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者通过借鉴红细胞,不断发展新颖的人工生物材料和药物输送系统,期望能够比拟红细胞优越的传递特性。该研究团队发现红细胞膜包被的多肽聚合物纳米疫苗,很好地利用了红细胞膜的天然免疫特性和细胞内还原响应特性,结合树突状细胞靶向可更好的实现多肽类抗原的摄取和呈递,诱导DC细胞的熟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通过活化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实现对肿瘤的杀伤,相关研究在体内预防、抗肿瘤治疗和转移实验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中开展了大量后续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其机制。该文章第一作者为药学院2012级博士生郭源源、2013级博士生王东。


截至10月,药学院在编教师52人,共发表影响因子超过5分的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