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世界 路通梦想:我校举行第六届国际文化节
2015年5月14日,以“带动世界路通梦想”为主题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六届国际文化节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下拉开帷幕。本次文化节由广场联欢表演、国际风情展示、来华留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讨会和第十届北京市小语种歌曲大赛四个版块组成,各级领导、各界嘉宾和几千名中外学生会聚一堂,体验多姿多彩的各国文化风情,探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外经贸大学诚信楼前的小广场,一改往日宁静,变成了多彩文化的海洋。立足贸大,放眼世界,我们在这里相遇。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国际文化节从今年起将按照“一大一小”原则举办,“大年”将广邀各国使节、跨国企业代表参与;“小年”将主要组织学生联欢。去年第五届国际文化节时值我校来华留学教育60周年,邀请了64个国家的100余位大使、参赞出席。今年的国际文化节按照“小年”筹备举办,主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
“惠”色:领略全球风情
从中午开始的国际风情展是各国文化交融的大舞台。百余个国家的特色服装、美食、工艺品齐聚于此,万种风情,各色千秋。
来自欧洲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庄重而典雅,欢愉又不失风范;俄罗斯帅哥美女们在广场上伴着本国的独特的音乐开始热舞,大家围在一起,时而紧密,时而松散;当然,这里不会少了非洲兄弟们的身影,热情的他们穿上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与学生们合影……每当有人出现在展台前,他们就会细心地介绍本国的食物,本国的特色。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自然也是不会缺席,澳门、香港也纷纷摆出了自己的展台,特色学生社团也以自己小棚为天地,展示中国文化。
音乐、舞蹈、语言、友谊,无国界的多元文化在展台和人心之间流动、生根、成长。参加过多次国际文化节的一位英语学院外国教师谈到,国际文化节对于青年的意义就是让他们切身体验国际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
“惠”旅:游览各国特色
与国际风情展示同时进行的,是广场联欢表演版块的活动。下午两点,施建军校长、陈建香副书记、文君副书记、赵忠秀副校长,国际学院院长韩维春、直属党支部书记刘金兰以及受邀而来的各界嘉宾出席文化节,并与大家一起观看演出。
一开场,受邀到来的马来西亚民族大鼓特别表演将全场的热闹气氛带动起来,我校领导与马来西亚贵宾互赠礼物。接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色舞蹈、蒙古服装的展示、各国同学的献唱将活动推向高潮。校舞蹈团、武术队也为全校师生奉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出,别具一格的京剧更是让国际友人大为赞叹。台下的观众数量不断增加,掌声也一次比一次热烈,虽然生得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在这场文化盛宴面前,交流无障碍。
夕阳西下,活动也临近了尾声,享用了各国的美食,品味了别样的美酒,欣赏了异域的舞蹈,聆听了独特的歌声,带着甜美的回忆,宾朋们、学生们体验了一次特殊的“环球之旅”。
“惠”聚:共商创业未来
由国际学院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留学生就业发展论坛之来华留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讨会”在行政楼222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北京鸿飞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代表和我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商“留学生就业创业”大计。
赵忠秀副校长讲话,并为10位校内外就业创业导师颁发聘书。国际学院分党委书记刘金兰做了题为《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助力国际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平台的搭建情况。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波介绍了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创业政策以及学校对学生创业工作的支持及学生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来自海尔、视得清、韩国希杰、韩国农协银行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分享交流了有关留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建议并答疑解惑。
“惠”声:唱响世界之音
傍晚时分,第十届北京市高校小语种歌曲大赛决赛在诚信楼前广场登台上演。来自我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市10所高校15名选手进入决赛展开激烈角逐。
韩语歌曲《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忧伤淡然,德语歌曲《我的心里有很多的歌》异域风情十足,西班牙语歌曲《玫瑰》魅力四射,日语歌曲《骑在银龙的背上》更是别具一格……甜美的爱情、浪漫的童话、波折的故事在选手们轻盈而又富有磁性的声线上流转,跳跃――各国语言荟萃一堂,唱响美妙的世界之音。
这场音色盛会在上届亚军刘思远倾情演唱的《柏林柏林》中落下帷幕,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6号组合iSome乐团凭借着他们惊艳的歌声以及独特的演唱方式夺得桂冠。音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参赛选手改编和创作的小语种歌曲把语言变化与音乐之美完美融合,在比拼和碰撞之中,尽显文化魅力。雄壮咏叹,脉脉情歌,唯美音画――旋律流转之间是美好的情感与多姿的文化。
今年的国际文化节业已告一段落。回首过往,国际文化节中高端论坛、多彩表演、菁英赛事缤纷呈现,为各国青年提供了对话思想,交流理念的机会,让惠园“i”文化深入学子心中,让学校国际化特色享誉社会。本次活动也得到了中国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的报道。国际文化节作为我校特色式发展的品牌活动将更好凝聚社情、校情,持续为学校事业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