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国际交流营活动侧记
如火七月刚刚过去,同样火热的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国际交流营活动也圆满落幕。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学生与来自丹麦VIA大学、意大利那不勒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一同度过了精彩而难忘的14天。14天,他们从不好意思开口到汇报会上的全英文调研报告;14天,他们在川大校园遍览各国建筑文明、环境科技;14天,他们在国际一流大师的课堂上汲取专业知识,更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和民族文化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14天很短,一门课程、几处调研,刚够在小组协作中完成专业课题报告;14天很长,一份友谊、几点思考,足够在国际交流中思考个人专业和人生事业的前进方向。
川大学子:搭载国际学术之舟,畅游专业海洋
在参加中丹意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国际交流营前,建环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胡思筚原以为这两周的活动只是陪着老外吃吃小吃、转转景点、练练口语,“两周一过,他们回国,我们回家”。但当交流营真正结束时,他的看法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比平时上课还累!太充实了!”两周来,胡思筚上午和来自丹麦VIA大学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及意大利那不勒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21名外国同学一起学习,下午就前往郫县自来水六厂、西航港污水处理厂、成都活水公园、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各处相关项目参观实习,等晚上回到学校,匆忙吃两口晚饭就直奔图书馆,开始做当周的小组作业。“别看只有两所外国高校的同学,却来自世界各地,丹麦、西班牙、波兰、捷克、匈牙利、不丹……讨论问题的时候跟开国际会议一样。”
在交流营《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课程结束时,胡思筚并没有像以前计划的那样一头扎进暑假,反而陷入了思考:“国外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SUDS)理念要比我们的更为先进。以前我觉得给排水嘛,就是希望雨水‘快来快走’,却从没有思考过雨水的利用价值。这次在课堂上,丹麦VIA大学的Steffen B. Frandsen老师格外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让我看到了雨水的巨大利用潜力。目前我们国家缺水现象十分严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那利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设计城市排水系统,实现水的可持续性循环,将城市与自然贯通融合,未来我们的城市、国家肯定会产生飞跃式的发展。”带着这份思考,胡思筚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我们的专业是研究水,但我们不‘水’。”
和首次触电“实践与国际课程周”的胡思筚不同,大三的刘李瑶同学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国际课程周了。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她在中德澳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营中与外国师生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中德澳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营通过调研“青莲谷”有机荷塘,探讨基于四川气候特征而建立的有机荷塘立体农业的具体模式及意义,让学生亲历中国乡村开展有机农耕的点滴故事。在和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的14名同学的交流中,来自环境工程的季晏平同学不仅收获了异国友谊,还亲自体验了一把“德意志精神”。“都说德意志民族严谨实干,这次在和我的德国小伙伴Adrian的交流讨论中,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交流营活动的一个项目是共同制作喂鸟器,我感受到我们之间动手能力的差距。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善于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在作品之中。我们的节奏和动手总会比他们慢一些,甚至有时候就只跟着他们的节奏走。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当更注重动手和实践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想脑海中的设计或思路展示出来,至少要多和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环境工程的刘丹同学则对“可持续”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提到可持续,可是对于可持续是怎么实现的,我们原本并没有什么概念。而生态农业之类的知识,也好像永远只都存在课本里。这次青莲谷的活动,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也感受到了有机荷塘的运行方式,才明白很多体系理论上看似复杂,实际上都是通过简单的安排和疏导,最终各个部分自然的互相磨合协调,最终达到和谐,达到一种最好、最繁盛的状态。我想这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不论是从体系和制度方面还是具体的技术方法,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借鉴和继续发展的还有很多。农业是我国重中之重,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我们国家实现转型的那一天。”
而“合作交流,智绘乡村”城乡规划交流营则应成都市规划局邀请,由来自四川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的师生共同前往蒲江县成佳镇和郫县安德镇进行深入实地调研,就乡村规划的议题进行研讨设计,并前往成都市规划局进行成果汇报。
这一调研也对川大学生的专业思考产生了极大的震荡。来自城乡规划专业大三的本科生秦彦同学在发表活动感悟时说道:“我们作为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员,很需要认识的一点是规划的价值观问题。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作出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方案也就决定着未来这片土地上人们不同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对待一个设计,我们在之前往往过于注重前期的推导或是太过犹豫方案形态的变换,争取最后能得到一张漂亮的效果图,而图纸背后的地域性格、地域特色等更值得关注的东西正是在一次次的形态推敲中渐渐模糊。我希望,未来我们在步入社会后,要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努力把目标定位在充分负责任的调查基础上创造一个合适的方案。它可以不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最适合这片土地,也是适合这片土地上未来居住者的。我相信,我们都热爱自己的专业,尊重自己的专业,我同时也相信,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能保护好我们传统文化的规划师。”
充实而辛苦的两周国际交流营活动转瞬落下了帷幕。14天的朝夕相处成为了大家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经验。正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胡阳同学所说:“短短十几天的学习交流,我认识到了大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应该感谢这个生存着各种各样的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明的世界,让我们可以广交朋友,听取不同经验,最终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问也会做得更加深刻。”
告别之际,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Roshan留给了中国小伙伴们一份情真意切的手写信。他用英文写道:“在川大的课堂上,我感受到川大师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游览名胜古迹的过程中,我也见识到中华文化尤其是蜀地文明的巨大魅力,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回来,更进一步地去研习。谢谢你们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我珍惜在川大和大家度过的每一刻。离别固然伤心,但我们不会因此而失去联系。你们带我见识到成都的美丽,我也想要陪你们看看墨尔本的精彩,川大的小伙伴们,我在墨尔本等待你们!”
外籍教师:本科教学,重中之重
国际交流营活动中,来自国外高校的教师们带给川大学子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远在大洋彼岸时,意大利那不勒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的Fabbricino教授早已开始与川大的助教研究生开始讨论课程设置方案,坚持本科教学为重中之重的他仔细询问助教川大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和兴趣所在,并准备了大量有趣的视频材料,甚至专门请人翻译了唐代诗人韩愈在诗文中提到的疫情,来引起同学们对关注环境问题的兴趣。在Fabbricino教授的要求下,同学们分组自行选题拍摄环境问题相关的小视频。其中来自华西临场医学院的几位同学录制科普视频,以人与污染土壤接触后引起感染为切入口,结合医学专业讲述了如何在生活中防止微生物或细菌感染的一系列措施;建环学院的一组同学以江安河污染为主题,倡议川大学子爱护校园河。
相比Fabbricino教授的贴心,Steffen B. Frandsen老师则被同学们冠以“微笑劳模”的称号。原本只用上16个学时的课程,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充分理解可持续给排水系统设计,Frandsen老师足足承担了32学时的工作量,“四川大学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也飞越大洋彼岸来到校园,都是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多上点课、多跑些距离没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Frandsen老师虽然更多的是企业人士,但却十分注意调整上课的步调。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他发现中国学生和意大利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高,于是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第一是把每次上课的课件提前由助教发给学生;第二,语速再放慢,除了ppt上的图示,多在黑板上画图予以解释;第三把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编成小组,促进英语交流。第二天又特意提前两个多小时到达教室,和助教一起把课程涉及的主要专业术语用中英文对照形式写在黑板上。刘芸欣同学对这种形式非常赞同:“当课程开始后,老师和助教带领大家把每个专业术语都大声读了出来,老师读英文,助教读中文。我们都觉得回到小时候齐声朗读的状态,感觉很好玩,特别是外国同学,觉得学习了中文,特别开心。”
而在中澳交流营,提到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的Wendy老师,同学们都把她看作是“鸟儿的百科全书”。考虑到交流营学生年纪较小的特点,Wendy老师放弃了专业艰涩的术语,转而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本科同学理解和记忆。“老师讲鸟儿的时候真的很生动,从喙的形状讲起,讲鸟儿的进食和栖息。讲解过程中穿插各种好看的照片和鸟鸣,这样学到的知识想忘都难。以后的某天,可能抬头看到有鸟飞过,我们可以得瑟地说,这鸟喙尖小而坚硬,肯定是吃谷物和作物种子为生的。”
在“合作交流,智绘乡村”城乡规划交流营中,刘毅与其他同学一道,得到了世界著名景观大师Richard Haag教授的亲自指点。“Haag教授已经是92岁高龄了!在业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我真没有想到他会亲自来到川大为我们这些本科生授课!”一提起Haag教授的课程,刘毅掩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他一直跟我们在一起!在讲述古法测量地图尺寸的方法时,因为涉及很多专业名词,而我们大部分人听不懂,Haag教授就一遍遍地在展图上做示范,还专门带了华盛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同学给我们翻译。在讲解过程中,满头白发的他一直站着给我们授课,讲解完后才会坐下,对这位大师对本科学生教育的重视,我们特别感动。”
川大老师:革新理念裨教泽学
在国际交流营活动中,收获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参加交流活动的建环学院老师们。如果说学生们收获的是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理念的交融,那么老师们收获的则是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
建环学院院长熊峰教授介绍,此次建环学院派出的国际交流营的负责老师们以“80后”居多,且多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熊峰院长说:“在学院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海外交流经历的确是一流大学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具有海外经历不仅使他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帮助形成更为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更强的创新意识,所以建环学院师资队伍的一大构建特色就是着力提升‘海归’教师比例。在国际课程周活动中,学院教师与国外教师合作,教学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化。国外教师的认真务实、对本科教学的热爱与投入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老师,许多老师告诉我:‘外国老师太认真了,比起他们我们有差距’。在交流营举办过程中,双方老师相互影响,将绿色、生态、有机、环保等理念灌输于学生,将传统文化发掘与保护传送于学生,将面对灾害的思考传递于学生,将理工人文艺术结合的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些都不是教材中的知识、也不是课堂教学中能讲授的,但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
王宠老师是此次中法力学与设计国际交流营的专业联络老师,交流营活动硬是让他神经紧绷了两周,“如果只坐在教室里那还好,但我们是要外出调研的,全体师生的安全保障就是一个大问题。天气热,中暑了怎么办?野外蚊虫多,被咬了怎么办?甚至餐饮口味不合,肠胃炎了怎么办?看着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是每件都要上心考虑。同时呢,为了保证同学们真正学有所得,就必须不停地和老师同学交流,根据大家的感受随时调整活动。费时、费力、费心血,但是值!”虽然这些工作都不计入工作量,对职称晋升也没有帮助,但和王宠老师一样,众多国际交流营指导老师都是凭着一腔对本科教学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去。
陈春华老师在“合作交流,智绘乡村”城乡规划交流营活动感到外国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在分析问题时十分深入和透彻,十分注重研究过程。他说:“外籍教师特别强调社会设计,把社会问题和空间问题相结合考虑。与之相比,我们在城乡规划设计教学中对前期基础资料分析和归纳中可能还不够深入,比较欠缺在系统和空间分析的逻辑框架下来整体的讨论和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外校的经验和本校的教学优势结合起来,对我的启发也特别大。”
而成受明老师在与来自台湾成功大学的张秀慈教授的讨论中深刻地体会到台湾对农村发展规划的很多新理念,对我们国内目前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和规划有很多借鉴意义。“乡村规划设计是服务于村民本身的,但是现在很多规划设计都忽略了村民的意愿,没有充分了解村民想要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环境,所以做出的设计并不是受村民欢迎和接受的。”为了破解这一困局,交流营师生进行了现场辩论,分别扮演开发商、当地政府、茶商、茶农等角色,站在了自己的立场对乡村规划进行辩论。“当时的场面是很激烈的,虽然是模拟的,但同学们更清楚的看清了不同利益团体的真实想法,这便是我们规划设计的意义所在,怎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保有村民应有的权利、如何使我们的规划更有社会的价值。这一切使我们的规划落在了空间社会设计,我们要做的是将社会关系落在空间,同时通过空间的设计来和谐社会的关系。”
两周的国际交流营活动最终落幕,在汇报表演中,来自各国各地的师生们齐聚一堂,一展民族风情。当建环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学制作的视频《We met in July》播放时,无论国籍、无论专业,每一张青春的脸上都闪现着不舍和留恋的光芒。
白石桥上有聚散,明远湖水永不断。交流营在美丽的七月落下帷幕,而川大建环学院的学生们,才刚刚开始他们走向世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