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2015年度论坛闭幕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时间:2015-11-27 08:56:52

11月23-24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国南海研究2015年度论坛”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杨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何炜副司长、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香港大学法学院Anthony Carty教授参加开幕式,并就当前南海形势与热点问题作特别演讲。来自国内涉海部委、研究机构、高校40多家单位的近150位专家学者、机构代表及博士生与会。

现场

杨忠副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南海局势依然复杂,并充满不确定性,在此形势下,南海论坛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为应对中国面临的南海挑战贡献智慧。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东亚峰会上就各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提出的五点倡议为指导,围绕南海维权历史与法律、当前南海安全形势评估与对策、南海资源保护与合作进程、中国南海双轨思路及对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南海战略等五项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和更多的研讨,期待大家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产生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所见,为共同维护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促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献策发声。他同时希望各位专家各位学者继续关心支持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强化协同理念、优化协同机制、扩大协同优势,为促进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何炜副司长代表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对南京大学为国家政府部门南海问题决策提供的智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在特别演讲中指出,南海问题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近两年被炒热了,主要在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南海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等域外国家的南海战略进行了调整。而中国的“五个坚持”周边海洋政策始终没有改变:第一、坚持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第二、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第三、坚持通过规则管控妥善处理好问题;第四、坚持通过开发与合作实现互利共盈;第五、坚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包括确保南海的航行。他指出,南海问题是复杂敏感的,解决起来绝非易事,而且没有直接可套用的方案。因此,要摆脱固有的思维束缚,从现实出发,寻求一条创造性的思路,争取早日把南海建成一个和平、合作、友谊之海。

吴士存院长认为,无论是中日关系还是中美关系,已经涉及到中国是否遵守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所以南海已经成为高度政治化的一个议题。当前南海地区没有一个机制能够覆盖南海所面临的问题,相关国互信不足可能导致危机、冲突,甚至于升级,南海地区安全机制构建是主要问题。未来在南海问题上,我们将面临维权领域、法律领域、话语权领域、规则制定等方面挑战。南海问题也会伴随着中国成为大国的全过程,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南海形势紧张的态势。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耐心,避免过度的南海战略焦虑。

高之国所长认为,南海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军事等方面问题。南海形势变化逐渐从早期的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之争,演变为今天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他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在“亚投行”机制下南海沿岸国家通过宣言成立政府间论坛“南海合作理事会”的设想,并强调,本着平等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经济、环保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推动与域外国家和组织开展对话与合作,共同保护南海地区的环境、生态,促进南海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Carty教授分析了国际法的本质及通过国际法解决南海争端的不足。他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法国的档案明确显示,西沙和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无疑对这些岛礁拥有主权。但是二战结束后,出于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敌意,美国在与日本缔结《旧金山和约》时并没有明确规定将这些权利归还中国。Carty教授进一步指出,国际法在本质上是不完整的、模糊的,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目标的操控,不足以解决所有国际争端,真正的、完整的法律秩序应该包含大国之间关于地区秩序的地缘政治共识。最理想的南海争端解决方案是中美之间形成和解和共识。

圆桌会议围绕南海维权历史与法律、当前南海安全形势评估与对策、南海资源保护与合作进程、中国南海双轨思路及其对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南海战略等五项核心议题展开。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南海问题的解决需要历史与法律并重考虑。南海问题必须要以保证不升级紧张局势的方式进行处理,各方应加强对话合作,增强政治互信。

本次论坛共收到会议论文42篇,研讨成果体现了军地协同、多学科协同,会议议题多样化且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