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多学科有机融合唤醒植物人
看着儿子从高空摔落不幸成为“植物人”,到现在能独立下床行走,也能正常聊天,浙江省衢州市的陈爸爸觉得这简直是个奇迹,他喜极而泣:“感觉太幸福。”目前,以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力量唤醒“植物人”这一奇迹已在浙江成为现实,幕后的功臣是浙江大学计算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的专家。
“植物人”是大众熟悉的医学名词,他活着,却完全丧失了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他“死”了,却依旧存在本能性的神经反射和代谢能力。这个群体属于严重意识障碍范畴,苏醒的案例比较稀少,尤其在深度昏迷三个月以上唤醒的几率更小。
由于唤醒植物人在药物上的治疗手段比较平乏,唤醒他们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如果药物不行,那么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会带来新的转机吗?
为此,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通过技术优势和领域互补,成立了浙江大学计算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以期在植物人唤醒方面取得突破。
来自衢州的小伙子小陈,一年前从高处坠落导致颅脑损伤成了植物人,昏迷四十天后,在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康复中心苏醒过来。
“感觉恢复得跟出事前差不多了……”跟医生聊着病情的小陈语速很快。浓密短发、穿着白色紧身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的他满脸笑容。这让人很难想到,这个“90后”几个月前还昏迷在床处于植物状态。
“干活的时候从6米高台上失足摔下,头部着地,当时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小陈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立即被送到当地医院接受脑部手术,命是保住了,但却像植物一样没有了意识,对周围的一切也毫无反应。“只有这一个孩子,一家人抛下所有事情守着他,只希望他能醒过来。”
带着希望,家人将小陈从衢州老家转送到了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被浙江大学计算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接受。经过脑电、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等仪器的综合检查,实验室专家组对小陈的脑活动强烈程度、脑部结构受损情况、脑部血流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机专家进行智能组合,为小陈制定出了专门的“唤醒”方案。
一个半月的时间,除了常规的针灸和肢体运动,处于“植物状态”的小陈每天要接受中医“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治疗,借助通上直流电的头皮针对大脑进行刺激。同时还对他进行了“嗜好刺激”,也就是特意用一些他所喜欢的东西刺激感官。
“会把他家人的照片放在他的眼前,也会在他耳边播放他原来手机存储的歌曲。”浙江大学计算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专家、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李景琦告诉记者,“唤醒”植物状态的患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针对性诊疗手段配合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带来了新的生机。当陈爸爸发现儿子对家人的照片有了眼神的动作时不禁喜极而泣,小陈也渐渐恢复了微小的自我意识及环境意识。又是一个月的治疗过去,小陈已经能够独立下床行走,也恢复了语言能力。“现在能和儿子再聊天,感觉太幸福。”陈爸爸早已把实验室的专家们当做了全家人的恩人。
当希望之光照进这个幸运的家庭时,仍有数量非常巨大的家庭渴望着幸运女神的眷顾。目前,对“植物人”的准确诊断和帮助恢复语言功能已成为医学界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据统计,去年一年,浙江大学计算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收治意识障碍患者2000余例,也成为该省收治“植物人”最多的医疗基地。经过唤醒、醒脑开窍针刺法及经颅磁刺激等手段,加速了部分患者意识障碍的好转。
在浙江大学计算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罗本燕看来,人脑是最为复杂的人体器官,涉及多种学科领域,而“植物人”治疗的未来之路就在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这个成立于2年前的实验室里,多学科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的研究和治疗。
经过2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初步建立了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干预体系,并逐步实现科研临床一体化。值得一提的是,鉴于目前对意识障碍患者的干预手段较为有限,研究团队着力探索电流和磁场对意识好转或恢复的作用。
“我们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丰富的病例资源,要知道,欧洲医生每年能收治10个以上的‘植物人’就已经非常难得了。”罗本燕告诉记者,如何最大限度将优势转化为实在的疗效是科研团队时刻在思考的问题,目前,研究团队正基于病例资源着力构建“植物人”数据库,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帮助。
作为团队专家的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潘纲表示,这个数据库可以通过对病人完整病理数据的系统分析,自动设计出“个性化”的最为合理的诊疗方案。
让“沉默”的“植物人”不再沉默,该研究团队将在“硬件”层面深度介入治疗,已着力于“大脑起搏器”的研发,且已展开了相关的动物实验。罗本燕期望:“就像心脏起搏器可以激发心脏的跳动一样,有着特定治疗程序和生物外表的‘大脑起搏器’,也可以‘唤醒’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