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苏联解体过程的俄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解体过程的俄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于2014年12月19日举行了开题会议,并在开题会后举行了首次次工作会议,对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进行了二次论证,并根据各位评审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部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苏联解体过程的俄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组召集人、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苏州科技学院姚海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盛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叶书宗教授出席。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到会致辞,社科处处长顾红亮教授主持会议。课题组首席专家余伟民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沈志华教授、左凤荣教授和崔海智博士分别介绍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的相关内容。
余伟民教授在开题报告中对本课题进行了二次论证。他认为,档案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首要任务。目前,本课题的材料来源是俄国出版的有关档案集、利用学校提供的前期资助从美国购买的相关档案数据库,以及冷战史研究中心历年来收集的有关苏联解体方面的材料。目前国际学术界,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的学术界,还没有出版过系统的关于苏联解体的大型档案文献集,因而本项选题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基础的文献学支持,而且在于国际学术界同类研究的前沿性和首创性。
接着,余伟民教授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他指出,本项选题主要是围绕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来展开,以时间线索和问题逻辑,按照历史阶段设置三个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考察该历史时间段内发生的重大问题,并按问题设置文献专题。余伟民认为,本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如何将问题的逻辑贯穿到时间线索中去,即如何用比较充分的档案文献形成各个重大事件的专题,以及档案文献的翻译。
在课题组成员补充发言之后,各位评审专家就该课题的意义和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叶书宗教授建议,档案的翻译要按照研究思路加以精选,避免无效劳动,对于主要的翻译者应给以工作量认定,以保持队伍的稳定和翻译质量。姚海教授认为,本课题除了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翻译之外,还要进行“研究”,做出研究性的成果,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最后的研究成果要反映出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和导向。刘新成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项目经费追加的条件和途径等问题。
12月19日下午,课题组成员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余伟民教授就本课题的立项过程进行了说明,转达了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对本课题提出的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之后课题组就上午开题会议中各位专家提出的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