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发挥学生党员先锋作用促就业
在“最难就业季”来临之际,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依然保持良好的就业形势,学院就业率逐年攀升。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学生不作鸵鸟式回避,都能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勇于实现梦想。成绩的背后是什么?自然少不了学院扎实的就业工作,人文学院已形成就业服务工作新模式,以学生党员为核心服务力量,实现私人订制式就业服务,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苑英科说:“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效果,树立了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同时学生党员在服务同学就业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提升了境界,最终实现党员与非党员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搭建求职平台,共享信息同发展
“作为以电力为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来校招聘的企事业单位中针对人文社科专业的招聘会数量比较少,很多用人需求与学院也不匹配。”人文学院辅导员马海红说。于是从2008年开始,人文学院联合经管学院、外语学院一起举办经管文法招聘会,当时大概只有20~30家企业。企业太少怎么办,人文学院党总支萌生了动员学生党员力量为同学们搭建求职平台的想法。
人文学院要求每个党员到校外招聘会上邀请企业来学校,每个党员至少邀请1家企业,党员发展对象邀请2家企业。所有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都完成了任务,目前经管文法招聘会的规模也扩展到100家左右而且一直维持在这个规模,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足不出校就能与企业面对面,提高了学生找工作的效率。以2012届毕业生为例,就业落实率较去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为什么是学生党员?在人文学院,学生党员一直是永不卸任的班委。不仅在就业服务方面他们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在各方面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所以从2008年至今,人文学院形成了以学生党员为核心服务力量促就业的传统。
人文学院发动学生党员搜集与学院相关的就业信息,他们将从各大招聘网站、高校就业网站等搜集到的就业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发到毕业生的公共邮箱,后来发到QQ群、人人网,现在与时俱进,同步发到微信群,全方位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毕业生收到的所有就业信息都来自“人文学院就业信息群”这个QQ群,它最初是一个以7名党员为主组成的10人群,后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又有4个已签约的同学加入进来,正式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共同为大家搜集与学院各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学生党员十分重视校友资源,积极联系优秀校友,搜集相关就业信息。
现在人文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搜集就业信息的制度。“我们每个人将就业信息分为国企、民企、外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基层就业等几大块,每个同学负责一块,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固定格式整理成文档发到群里汇总,然后在五点前发布在马老师和学院的人人网日志中,让同学们分享。”2010级学生党员谢益桂说。
“要不是看到学院发的这条招聘信息,我就不会有现在这个笔试。”人文学院2012届毕业生廖雯说。发一次就业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已经形成一套制度,而且从9月份一直坚持到来年7月份,从不间断,并每天更换在学院就业信息粘贴栏中的就业信息统计表。在每个学生党员心中,漏发一条就业信息,就有可能让同学们错过一次就业机会,多发一条就业信息就让同学们多一次就业机会,多增加一份信心。
实现私人订制,就业工作见实效
“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有同学说有时候不方便上人人网,而且就业信息比较多、比较杂,不方便查找。”2010级学生党员林楠说,为此就业服务小组开始将就业信息分人分类发送,实现私人订制。
在了解同学就业需求的前提下,学生党员将当天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将符合同学需求的招聘信息通过微信、QQ、短信或飞信的方式发送到他手中,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充分了解相关就业信息。
不仅就业信息实现私人订制,简历也一样实现私人订制。
人文学院学生党员在马海红的指导下开展“写好自己简历”专题活动,一份一份仔细查阅学生简历,指出存在问题的地方。为确保简历修改落到实处,马海红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给班上每个党员,这样一个党员需要负责4到5个学生的简历修改,对照模板简历进行一对一修改。经过反复修改,同学们的求职简历内容更丰富,条理更清楚,格式更美观,“简历修改完以后,我的笔试面试机会明显比以前多啦。”人文学院2012届毕业生靳明燕说。毕竟多一次笔试面试的机会,就多积累一次经验,也多一份希望。
对林楠来说,他的私人订制服务已经延伸到督促同学参加招聘会。很多招聘会是在校外举行,有时候时间比较早,很多同学懒得起床就不去参加了。为此林楠很早起床,敲同学宿舍的门,喊大家一起去参加招聘会。林楠说:“其实很多同学都是有意愿参加招聘会的,只不过一时犯懒不想起床,大家结伴而行也是一种督促。”
在学校举行的招聘会,人文学院都会有1-2名学生党员在现场,为大家提供服务,如果发现有的班级同学没到,便发短信给班委,以便提醒同学们按时参加招聘会。
学生党员时刻关注同学们投递简历、笔试、面试等情况,面对部分同学广投简历而无回应的无奈、面试过后没被录用的失落等情况,帮助同学们分析查找原因,鼓励大家不要泄气,积极面对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同学面试经费较多的问题,学生党员则主动联系辅导员,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予以及时帮助。
党员力促就业,践行服务共成长
对于毕业生中考研究生的同学,学生党员及时组织大家跟辅导员沟通交流,舒缓压力,同时为大家鼓劲,增加坚持下去的勇气,今年人文学院考研同学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高出国家录取分数线。考研失利的同学在学生党员的组织下补上了就业指导课,帮助他们找到就业方向,尽快适应找工作的节奏,学生党员架起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就业不仅仅是毕业季才需要准备的事,人文学院把就业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成立就业工作坊。根据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实施递进式培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之余,能更好地完善自身技能,提升就业力。法政系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大家提前考取一些如法律职业资格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社会工作助理师等有利于就业的证书,学生党员在其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醒大家报考、带领大家复习备考,同时与专业老师联系,咨询考试技巧攻略,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毕业季来临,学生党员积极邀请老师给同学们做面试相关的专题讲座,包括面试基本礼仪着装以及面试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等。同时还组织同学们一起进行模拟面试,针对不同的行业、岗位组织不同的面试。从结构化面试到非结构化面试,从个人面试到无领导小组面试,尽量让大家对各种面试方式熟稔于心。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些简短的提问,让大家真正感受一下面试的各个环节,调整心态,积累经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这些学生党员自己也在找工作,为何还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在就业服务上,林楠说:“一条就业信息,我投简历过去不一定有回音,但是同学投了有回音,我一样开心,还能与他交流经验。党员是永不卸任的班委,能为同学服务感到由衷的快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历练,成长了许多。”
“在就业服务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以前比较内向,现在能比较自如地和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也更加自信。”2005级学生党员李明德在成功邀请企业进校园招聘后说。
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中,还有意外的收获。2006级学生党员张旭在邀请企业来学校的时候还获得了企业的青睐,拿到了企业的Offer。
据马海红介绍,学生党员的就业情况普遍较好,因为在整个就业服务过程中学生党员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而且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更加成熟稳重。有的企业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党员推荐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这从整体提升了我校毕业生在社会的美誉度。
正是有这些心系同学的学生党员,才有一个也不能少的私人订制式就业服务,他们把就业服务分解到一个又一个环节,不断为同学们增加就业砝码,让同学们觉得就业不是一件难事。人文学院的就业工作因此也越来越精细化、人性化,在学生党员的带动下才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服务同学,最终换来就业率一点一点的提升,换来毕业生一张一张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