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化】国际化科研合作助推人才培养
卢湖川,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大连理工大学星海杰青获得者,IEEE Transaction on SMCB Associate Editor, 在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 (图像处理No.1期刊)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在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全世界所有学科期刊和会议影响力H-index排名榜第65位)等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8篇。
国际化启蒙阶段
1998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并不太懂如何做科研,缺乏经验,成果甚微。直到2004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日本的Fuji Film公司开展了3个关于人脸识别的国际合作,我才慢慢地了解科研,学习做科研。200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我结识了日本立命馆大学的陈延伟教授,于是聘请了陈教授为我校海天学者,陈教授也在2007年的时候邀请我去立命馆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这期间,我从陈教授的团队中了解和进一步学习做科研的经验和方法。2007年,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SCI论文。此后两年中,我陆陆续续地与陈教授合作发表了10余篇论文。从2004年到2008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努力提高自身学术积累,同时了解国际学术界,了解世界一流学术界的动向、会议期刊等级、投稿难易度、创新程度等。
主动发展阶段
2008年,人脸识别研究方向已逐渐降温,我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到视频监控领域,并且主要关注目标跟踪这一基本问题。通过阅读美国学者Minghsuan Yang的IVT这篇论文及代码,开始熟悉目标跟踪,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终于在准一流的国际会议ACCV上发表了3篇论文。于是这一年,在学校、学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主动邀请该领域的顶级学者美国的Minghsuan Yang教授来访讲学,并聘请他作为海天学者,联合指导研究生。 Minghsuan Yang教授对我们论文写作的提升起到了极大帮助,同时通过Minghsuan开始审阅很多顶级期刊和会议,第一时间洞察到目标跟踪的发展动向,学习一流论文是如何从Submission, Major revision, Minor revision 到Accept的全过程。通过3年的合作,我们共同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8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6篇论文。在此期间,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用来发布自己的论文、代码和实验数据,以此来扩大影响力。(http://202.118.75.4/lu/publications.html )
2010年我短期访问了香港理工大学的David Zhang教授,并且在2012年参与他的973申请。尽管这个申请失败了,但是我学习到了如何申请大型项目。
2011年,我们又邀请了当时国际的热点“稀疏表示”的提出者,UIUC的Ma Yi教授来访讲学,随后我们也在稀疏表示这个热点上发表了多篇一流论文,其中有两篇在2012年6月份发表在顶级会议CVPR上,目前分别被引用186次和170次(Google Scholar Citation)。
每年我们都积极参加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认识了很多一流学者。在这些学者中,很多人都会成为你论文的审稿人和副主编,所以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要想让一流学者认识你,最重要的是自身学术能力的提高,这些才是让学术界人士记住你的研究的根本。我们不断和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我们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中,2012年成为了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SMCB 的Associate Editor,2014年一年我们论文的引用率达到了685次。
双向合作阶段
2014年以来,参与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很多公司和高校开始主动向我们提出合作意向。例如:与美国Adobe公司在Saliency的方向上合作;日本Omron公司在异常行为检测、视频显著性检测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王晓刚团队在Deep learning 进行了密切合作;与美国的Toyota在无人车项目上合作;与NUS无人机的项目合作;最近又与USC的教授在Saliency方向上合作等等。同时我们也开始组织了一些顶级会议的Workshop以及申请顶级期刊的Special Issue,来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科研合作助推人才培养
这些科研的合作也带动了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培养本科生方面。目前电信专业的本科生基本都是自费出国读书,真正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一流高校读博士的学生凤毛麟角,主要原因是国外教授关注的是学术能力,关心的是他的奖学金招收去的学生是否能为他发一流的论文。而本科生注重的却是英语成绩和GPA,很多学生还不断浪费时间去刷分,而科研只是蜻蜓点水,在老师那混混经历而已,缺乏学术研究的成果(高水平的论文)。所以我不断地矫正学生的错误观点,鼓励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去做一流的科研,去争取国外教授想要的东西。这两年有四个本科生真正融入到我的团队,跟着我们做科研,例如:我们在和Adobe的国际合作项目上,参与的两名本科生一周一次跟美国学者全英文交流学术进展,经过半年多的国际联合培养,这两名学生各自完成了一篇论文,都投向了图像处理国际NO.1的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 并且都通过了第一轮(Major Revision, 目前第二轮在审)。他们有了科研成果,我就向国际一流学者推荐他们。目前已有四位本课生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其中一位去了澳大利亚Adelaide University读博士,另外三位获得了香港的Ph.D Fellow奖学金即将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
这四年,我的研究生们也通过在团队中不断学习,发表了顶级论文,并获得了IET Journal of Image Processing 2014 Best Paper Award, ICCV2011 Most Remembered Poster和 ICIP2012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Finalist. 先后有三位硕士获得全奖进入了一流的学校(Maryland Univ., Rutgers Univ. 和 KU Leuven )的一流研究组攻读博士,期待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回馈母校。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我的学生也开始派出,短期访问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项目合作和学术联合培养,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也了解了一流的研究组和国外的培养方式。
从1998到2007,十年间只发表了一篇SCI论文,2011年11月评教授时9篇不疼不痒的SCI。2012年1年,我们就发表了10篇SCI,并且开始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发表多篇高引论文,获得一系列一流国际学术论文奖。经过这些年的国际学术交流,我的收获很大,进步很快,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我们要转换观念,积极主动的出击,去和一流的学者进行合作。同时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的合作。第二,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学生多并且基础不错。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如今,机会也很多。很多人愿意和中国的学者来进行交流。第三,要瞄准和你有共同追求的学者们,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他们能和你真正密切的合作。第四,合作的基础一定是内外兼修,自己一定要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两厢情愿”,同时优秀的学生是科研的纽带。第五,充分利用我校的海天学者和国家基金委的海外学者基金等项目,来邀请高水平的学者来访交流。最后,用科研的合作推动学生高层次的留学,期待未来可以回馈母校。如果能在紧密的合作基础上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特别是国家级的国际项目合作将会有更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