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院士做客科学家讲坛 畅谈“数码电子时代”和人生感悟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时间:2014-07-02 10:13:19

5月20日下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会士、国际知名微电子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施敏做客科学家讲坛,在活动中心301与师生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所经历的“数码电子时代”和深刻体会,并分析了当前世界的大环境,肯定了未来世界将是电子工业时代,鼓励大家激流勇进。

施敏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0年、1963年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63年至1989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2006年作为顾问教授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同时担任剑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等著名大学客座教授。报告中,施敏首先分析了目前全球的大趋势。他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电子工业也走入国际化、资讯化和科技化的时代。从20世纪初期电子工业的兴起到1990年日本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电子工业产值超过汽车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其发展的迅猛态势已不可遏制。他提出了“群聚效应”的观点,即“群聚会产生碰撞的火花,推动其到达鼎盛的巅峰状态”。他举例说,在唐朝的巅峰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样,电子工业在本世纪崭露头角,也必然会在近百年迎来辉煌时代。摩尔定律已经让我们知道,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基于这样的大环境,他鼓励大家在这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顺应时代潮流,大显身手。

报告会上,施敏与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5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有关半导体之介电常数的故事。1963年学术界广泛认同的空气介电常数为1,但是他在研究半导体与金属接触面的介电常数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介电常数并非准确的1,推翻了专家的结论。他以此告诉大家,不能盲从专家的结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做学问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

第二个故事是有关半导体器件物理学的故事。施敏在美国的实验室工作时曾经遇到挫折。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工作过程中花了一年多时间查阅了一人多高的相关资料,编写了《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该书成为工程和应用科学领域的经典专著之一。他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不要因为一些挫折而心灰意冷,有时坚持下去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第三个故事,是他与同事合创环宇电子公司的故事。当时施敏感觉在国外前途渺茫,于是他回到台湾与好友一起创建了环宇电子公司,生产出了台湾第一台科学用电子计算器,开辟了一条完整的晶体管生产线,并培养了大批电子工业高管人才。他用这个故事告诫大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放弃某一方面,可能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第四个故事,是有关台湾电子工业建设的故事。台湾在发展微电子产业之初,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施敏坚持建议发展IC工业、巨额投资技术转移费用引进CMOS。他的建议被采纳,目前IC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台湾经济的命脉,证明了这一决策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他用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就要择善固执,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轻易改变自己的论断。

第五个故事,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个故事。他发明的浮闸存储器成为近20年来电子工业的驱动力,开启了数码电子时代。目前应用器件已达400亿件。他自己也获得了“半导体之父”的赞誉。他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有一颗好奇心,不断尝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追求完美,就会有所成就。

报告会最后,施敏说,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在这个电子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可以抓住机遇、大展宏图。电子工业的很多尖端技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他希望以自身的5个故事激励大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