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斯宪:整体布局构建体系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时间:2015-08-14 09:34:10

[主持人]:姜书记,去年初,在阔别母校十九年后,您重返上海交大工作,能否简要谈谈一年多的主要感受?      

[姜斯宪]: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今非昔比。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高校创新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今天的上海交大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总体实力和水平处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距离进入世界百强大学的奋斗目标也为时不远。我在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谈了一个看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的看法在我们与国际知名大学之间日益紧密的交流和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国内民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还有更多的期待。      

[主持人]:今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上海交大又有哪些相应的转变?      

[姜斯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了高等教育事业的价值,因为高校历来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对于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布局等方面更加主动地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姜斯宪]:去年以来,上海交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是为形成上海科创中心的指导意见和相关制度安排建言献策。其次是成功实现了三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国家认定,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标,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与重要企业的创新联合体。第三是制定了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在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组织等方面进行调整完善,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和工程试验队伍建设,推进培育一流教师的学术荣誉体系建设,扩大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拔尖学生的致远荣誉计划的覆盖面。第四是把创业教育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课程设置、平台基地建设和文化引领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实践。      

[主持人]:我听说上海交大的创业学院办的很好,您能否把创业教育的情况展开一下?      

[姜斯宪]:上海交大的创业学院成立于2010年,采取“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新模式,由校党委副书记任院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创业学院招收的学员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而是在学生各自专业的基础上,构建“一体两翼”的创业课程教育模式。“一体”即创业学院,“两翼”中的一翼是“面上覆盖”,通过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PRP),持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使广大同学获得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另一翼是“点上突破”,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的指导,培养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成为“种子选手”。目前,创业学院已形成规范的培养体系,包含七大模块23类创业课程,还包括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龙等特色教学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去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上海交大团体总分排名第一。另外,在国际国内若干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比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折桂,与国外顶尖大学并驾齐驱。      

[主持人]:携程网、大众点评网、东方财富网、如家连锁酒店、酷派手机以及“饿了么”等一批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交大校友的创业成果,您觉得他们成功的秘诀何在?      

[姜斯宪]:每位校友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道路,也都在不同阶段上品尝过创业的艰辛。学校与这些校友企业家常有交流,根据他们的共同看法,上海交大近120年历史所形成的“求实学,务实业”的传统和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对他们影响深远。他们在学期间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到创业教育。一是校史校情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了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信念和责任,普遍认同“求真务实、精勤进取、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二是知名校友的榜样力量,树立了创新创业的标杆。在交大校友中有数以千计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科技精英、实业翘楚和文化名人。学校经常邀请杰出校友与在校学生分享成长经验,组织“上交创业汇”创业校友新年论坛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上海交大系”创业文化标志。三是扎实的专业学习,为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鼓励将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理、工、医、农、管理、设计专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加入创业团队,使创业实践活动成为专业学习的延伸和促进,形成协同创业的构架。      

[主持人]:我从媒体上注意到,四个月前,上海交大携手闵行区政府以及上海地产集团开始打造“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能不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姜斯宪]:“零号湾”坐落在我校闵行校区临近黄浦江畔的位置上,三家共同建设单位的一致想法是使之成为面向国内外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演兵场。借助我校和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优势,吸引若干领域的相关企业和校友集聚创业,汇聚国内外风投和创投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前期扶持和其后的创业加速及多轮投资。目前,“零号湾――全球创业创新聚集区”进展顺利。预期年底前能聚集200位创业者进驻园区。三年后,有望聚集起5000位创业者,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创业园区。其中,会有相当的比重来源于上海交大校友创业团队。      

[主持人]:现在中央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有所保留。因为创业的成功率本来就不高,一旦万众涌入,更可能失败连连。对此,您有什么见解?      

[姜斯宪]:我所理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比较广义的。第一,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民经商完全不同。国家层面对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第二,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包括,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水平已显著提高;各行各业都积累了一批有扎实学识和从业经验的潜在创业者,还有海归创业的后备力量。第三,创新创业的国内国际经验可资借鉴。发达国家在推行创新创业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正在形成更大规模的浪潮。国内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也成长出一批创业巨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珍贵成果,有条件复制、推广。第四,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创业门槛有所降低,创新的概念更容易出现在相对年轻的知识群体中,中国很有机会弯道超车。第五,国家鼓励各行各业、各种年龄段的有志者选择创业,这有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也降低创业失败的后遗症。刚才提到的几家成功的交大校友企业的创办者。多数都是在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资本积累后开始独立或合伙创业的。另外,大学毕业生投身创业并不一定局限于自己当老板。他们可以选择合伙创业或者众筹创业。也可以选择加入新创办的企业工作,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间接创业。既有利于提升新创企业的成功率,也对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全面历练的机会。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满期待,并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之健康发展,蔚然成风。      

[主持人]:上海交大在鼓励师生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政策吗?      

[姜斯宪]:在鼓励鼓教师创新创业方面,我们主要着力于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教师可以依法合规地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收益。我校还专门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研究院和知识产权公司助推成果转化。二是鼓励教师争取并出色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是大学创新活力和能力的标志。目前,我校教师在争取科研经费的总量和人均经费量方面都进入了全国高校第三位。三是支持教师保留身份,带着科研成果创业。在“零号湾”创业园区中,就有我校教师的全职创业团队。四是推进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大团队。五是鼓励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领域。六是继续推进国际化,强化国际科研合作。      

[姜斯宪]: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创新创业有合理回报以外。我们还有三项政策举措,一是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分别选择休学创业两年和一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持服务。二是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每年培育的约100个创业团队(项目)提供5000-20000元资金支持以及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辅导等服务。三是开辟了800多平方米的“创业创新实验室”,融合创业诊断,创业模拟,创业研究和创业苗圃“3+1”功能为一体,支撑近百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主持人]:最后问一个问题,您对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什么忠告吗?      

[姜斯宪]:我想送给怀揣创业梦想和正在投身创业实践的莘莘学子们四句话:热情参与,理性决策,持之以恒,精勤进取。      

[姜斯宪]:热情参与就是要把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养成当成必修课,全身心地去钻研和准备。要有挑战未知的勇气和追求理想的激情,这是创新创业者最基本的品性。      

[姜斯宪]:理性决策就是要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和判断,科学规划自身的事业发展,从广义上说,任何一种职业选择都能展示创新能力,也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创业精神。      

[姜斯宪]:持之以恒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留着创业精神的火种,无论暂时的成败得失,都能在初心中寻找勇气和力量,胜不骄败不馁,再出发海阔天空。      

[姜斯宪]:精勤进取就是在创业中树立坚韧的品格、勤快的风格、和高尚的人格,把大学学习中的勤勉用心放到创新创业之中,相信天道酬勤,必有收获。      

[主持人]:姜书记说得非常好,我想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记住这四句话,来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期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姜书记,谢谢大家收看,再会!      

[姜斯宪]: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