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创新”――2014年第二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成功举行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时间:2014-07-01 11:22:09



上海大学教务处于 2014年 6月 17日举办了2014年第二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本次论坛聚焦“科学•艺术•创新”主题,着重探讨科学与艺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大学教学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知名海外高校的70余名外籍教师和200我校各院系专业对接教师、教学院长和骨干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与会交流探讨。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务处处长王光东、常务副处长陈方泉等出席。论坛特邀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教学院长胡笑寒教授主持。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代表学校致论坛欢迎辞。叶校长欢迎各界与会人员共聚上大,探讨如何把握科学、艺术和创新,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在大学教与学领域开展积极有效的尝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他用PPT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上海大学的历史与今天的发展现状。他和与会中外嘉宾一同愉快分享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一钱伟长教育思想和我校特色理念,他还介绍了上海大学“拆除四垛墙”的使命与愿景,同时,叶校长全面介绍了我校的师资队伍情况、办学规模、合作办学项目及已有的几所孔子学院等。最后,他希望海内外朋友伸出援手,能和上海大学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早日将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外籍教师J. Gonzalo Muga手持悠扬的长笛登上演讲台。他颇有功力的演奏为“科学•艺术•创新”作了别致的诠释,作了题为“艺术科学与创新”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王刚教授以“案例分析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运用”为主题带领大家探讨了案例分析教学。

李志光教授以“对数学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建议”为主题展示了数学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学教学和科研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上海大学学生王鹏飞以“在思维碰撞中寻找共识”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大学的成长。

主题报告环节结束后,由主持人胡笑寒教授睿智幽默地引导大家进入了论坛的第三个版块――精彩的开放式对话环节。师生就报告人主题或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比如,当今教育界热门的话题,“慕课”来袭,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正在全球范围牵引着百万量级的学习军团,成为他们汲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渠道。我们如何看待与面对?部分外籍嘉宾观点是,面对这样的挑战要两面性看待,既要利用这种优质的电子化教育资源,又要关注教师面对面向学生传授丰富知识互动的重要性。还有如何构建科学与艺术的理念与体系等等精彩的话题与观点,师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论辩激烈,整个会场充满了既严肃又活泼的讨论气氛,掌声此起彼伏。

本次论坛举办正值我校第三届国际化小学期启动之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知名海外高校的77名外籍教师应邀来到我校开设琳琅满目的通识类课程,再次为学生打开了国际视野。这也是我校自2012年首次小范围试点4门“国际化课程周”、2013年第二届国际化小学期76位“洋教授”走进课堂为大一新生上通识类课程之后迎来的中外思维和智慧对话的又一季。

短短的一上午,“科学•艺术•创新”――2014年第二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在意犹未尽的交流中画上了短暂的终止符。A楼过街楼下长长的照相架子,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身份的师生在留下笑影的同时,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相信,上海大学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依旧在延续着无尽的交互。毕竟,上大的课堂里曾经、正在活跃着不同国籍的教师,他们在展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科的诠释,对问题的探索,愿上海大学的对接教师能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接轨学科和教学方法的前沿;愿上海大学的学生能享有更高质量的课程,更好地理解学校举办国际化课程周的初衷,尽情分享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