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立
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PhD学位。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百科全书”副总编辑。曾是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4-199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1991-2002),IEEE中国分部主席(1995/1996),欧洲EURONICRO学会执行理事(1983-1997)。担任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VLSI四代计算机研制的负责工作,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先进技术学术带头人。
70年代,他曾负责研制国防尖端的计算机系统724,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该总项目获中央嘉奖。他还负责研制加工“劈锥”的程控计算机系统102,使重要部件“劈锥”的工效提高数十倍,据五机部证明,该项目使我国在该领域内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02系统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在微机、局部网络、RISC和并行处理领域都有学术成就和贡献,是国内微机局部网络和RISC技术的倡导人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虚拟寄存器结构”、“多端口寄存器堆结构”和“以存储器为中心的快速互联机制MCIM”。他在90年代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高性能计算机”项目首席科学家时,提倡和从事研究“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99年就完成了具有220个CPU的“自强2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这是国内最早完成的少数两、三台较大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之一。“自强2000”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教育部领导支持下,在2001年他最早开展了网格研究----“先进计算基础设施ACI”,并通过了部级验收与鉴定。2003年和2004年他负责分别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深超-21C”和“自强3000”,这两台超级计算机都进入了国际上权威的超级计算机“世界500强”排行榜( www.top500.org )(第146名和第126名)。他获得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七项。他发表著译作11部,其中一本获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论文200余篇。
目前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视频流媒体技术 ,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 Grid Computing,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