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让文科生心里也有“数”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时间:2014-07-01 10:47:02

编者按:大学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为学生的存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术的追求,对真善美的需求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最核心、最基础的理由,所以“学生就是大学”。


学生之所以选择大学首先是学校里有“大师”的存在,所谓慕名而来,即我们熟知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是“师生共同体”,大学应该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这是大学存在的“合理性”。


大学是“师生共同体”,大学的声誉是由她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创立的,一所大学的学生能“走”多远,这所大学的声名就能传播多远;一所大学的教师的高度能有多高,这所大学就能达到多少高度。



2014年4月12日的《文汇报》头版头条以标题《让文科生心里也有“数”》配图新闻刊登了我校深受学生喜爱的公共选修课《高等数学》教师罗雪梅教授的事迹。


罗老师让学语言的上外学生热爱上了高等数学,源于她业务的精通,她的对自己上课的自信――“上我的课你还不懂,那你就永远不会懂了。”


罗老师不仅让学生喜欢了她的课,更让学生信任她,亲近她,“好事坏事学生都愿意告诉她”,源于她对学生的,对教育的爱――“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当老师。”


对大学和教师而言,所谓“大师”即不仅以学问为大,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大”也。


罗雪梅上的公共选修课《高等数学》实在太火。别说很多人选课选不上,哪怕只是想去“蹭课”,找个坐的地方也不容易。她上课从不看书,也不会找个地方靠靠,哪怕一天连上8节课,也始终像舞台上的演员一般精神振奋。她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当老师。”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所有文科生只要想学高等数学,都得“想尽办法”拜在罗雪梅门下。


之所以要“想尽办法”,是因为罗雪梅上的《高等数学》实在太热。别说很多人选课选不上,哪怕只是想去蹭课,找个坐的地方也不容易。至于个中缘由,最好的回答就是罗雪梅说过的一句很霸气的话:“上我的课你还不懂,那你就永远不会懂了。”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名校能把数学课上得很“牛”的老师,周末常去社区“阳光之家”,给智障孩子上课。


“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当老师。”罗雪梅这样介绍自己,然后就咯咯地笑起来。她的言语中充满着快乐,也很自信:“我就是有一种传染快乐的能力。”


连上4节课没一个学生“趴”下


“我一周上20多节课,比高中老师还厉害呢。”罗雪梅任教于上外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这4门对金融财会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她一肩挑。


记者见到罗雪梅时,她刚给会计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连上了4节数学课。从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11点半下课,全班学生里,竟没有一个“趴”下的。


其实,这堂课有点像登山,罗雪梅给学生讲矩阵,知识点很多,不少学生学起来感觉吃力。为了让学生听懂,她不仅讲概念、难点,也时不时会说到“思想”:数学论证很抽象,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思想,一点都不难,反而能发现数学是美的。


罗雪梅上课不看书,也不会找个地方靠靠,哪怕一天连上8节课,她也始终像舞台上的演员一般精神振奋。学生说,再冷的天她也只穿一件羊毛衫,因为上课“热”着呢。


罗雪梅不管上什么课,都有很多“蹭课族”。一名上外国际关系学院研一的女生说,她来“蹭课”就是为了弥补本科留下的遗憾,“那时没选数学课,一直很后悔。”


“对文科生来说,高数就是一棵高树嘛。难是难学了点,但只要学好了,对你以后帮助大着呢。”罗雪梅有一个信念,再难的课也得让学生快乐地学,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学好。


至于罗雪梅的教学能力,最有说服力的是公选课的上座率。这个学期,罗雪梅每周二晚在上外松江校区上课,结果早上10点,可同时容纳180多人的大教室,就已被占座占满了。在上外,罗雪梅已经连续5次被评为十大公选课人气教师。


好事坏事学生都愿意告诉她


罗雪梅深受学生欢迎,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上课能力。学生不管在校的还是毕业多年的,都把她当真心朋友;遇到坏事、好事,第一个都想找她说说。


罗雪梅的记忆里藏着一件事情,那次经历让她知道:教师的一句话在学生心里的分量。


那是10多年前,罗雪梅还在山东一所高校任教。那是“非典”期间,学校规定学生不准随意离校。结果有个很优秀的孩子晚上翻墙出去,回家一趟,就被逮住了。违纪的后果是:男生即将到手的奖学金没了,还得写检查。由于无法接受这样的“处分”,那位学生给罗雪梅打电话道别,说“准备退学,永远离开这所破学校。”罗雪梅跑去和这位学生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达成一个口头协议:“男子汉要证明自己有本事,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4年后见分晓――有本事就考名校研究生。”这个男生后来成功考上了中科院,今年马上就要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了。


罗雪梅喜欢听学生们的故事,在他们面前,她总是很有智慧。


记者见到罗雪梅那天,一名已经毕业4年的女生回校,专门请罗雪梅写出国推荐信。推荐信很快写完,就要签名了,一看学生掏出装材料的信封,罗雪梅立马搁下了笔。“你申请国外大学,信封也要整得体面些。这种土黄色的只有中文字的信封,适合用来装推荐材料吗?”她给学生支招,马上到学校小卖部去买更“体面”的信封。


没有光鲜履历,却收获很多老师没有的“财富”


除了给大学生上课,很多个周末,罗雪梅专门从松江的家里跑到上海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阳光之家”,为智障孩子们上课。


罗雪梅坦率地说,她去“阳光之家”不是出于“崇高的觉悟”,只是有一次无意间听学生们说在参加志愿活动,她觉得当志愿者有意思,也跟着去了。


第一次去“阳光之家”,罗雪梅在那里看到了一位和她完全不同的老师。“那位老师自己腿脚也有点问题,走路不便,却很用心地教孩子。”看到这一幕,同样身为教师的罗雪梅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要继续在这里服务。


罗雪梅说,她当老师,对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会更加用心一些,“因为他们更需要机会”。


7年前,罗雪梅在自己的课堂上遇到了一位女生。“从河北考到上海,家里很贫困,上了大学只知道‘死读书’。”罗雪梅耐心地为这位女生引路。本科时,她鼓励这个个子矮小的女生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还让她加入自己的课题组。读研后,她把这个女孩收在门下,放手让她独立做科研,找机会送她参加国际会议……如今,这个女孩临近毕业,她在读研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现在还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


和大多数高校老师不同,罗雪梅的履历说不上光鲜,“我一生干过建筑临时工,下乡当过知青,进工厂当过工人,然后开始当教师,一当就当了30年。”但是罗雪梅在学校获得的财富,让很多为人师者羡慕。


“雪梅姐”――这是大多数学生对罗雪梅的称呼。据说,过去有“不懂事”的新生称她“雪梅奶奶”,结果遭到一阵抗议。在爱戴罗雪梅的学生们心中,她永远年轻得像20岁,是他们的同龄人、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