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人的一天】“疫苗人”的脚步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时间:2015-10-09 09:28:35


9月30日,台风“杜鹃”登陆后的第二天,天公依然不作美,雨时断时续。翔安校区西南角的椭圆楼前,“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几个大字很是醒目。

就在十几天前,这个中心刚刚斩获了已连续空缺三年的“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奖理由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应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制出重组类病毒颗粒(VLP)疫苗,在真核表达系统之外开辟了疫苗研究的新途径。简言之,就是他们找到了研制疫苗的更简单、更便宜的方法!

一大早,师生们陆续踏雨而至。经过简单准备之后,中心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开始运作起来:身着白大褂、戴着胶皮手套的师生们在实验室的仪器、仪表前紧张有序地操作着;工作间,几台电脑一字排开,屏幕上不停地变化着相关模型的动态分析图。四楼一间小会议室,2012级博士生王大宁正在召集两周一次的小组会,讨论近期研究文献及各自实验进展情况……

20年前,夏宁邵教授单枪匹马初创团队。10年前,科技部批准成立中心,60人,5个研究方向。现在的中心早已今非昔比,研究人员已达190多人,形成了基因工程疫苗、体外诊断、工程抗体、乙肝研究、质量控制、分子病毒学、单克隆抗体、动物模型、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等10个研究方向,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链条,已成为我国疫苗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创新团队。

10:00,两位团队成员找到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中心副主任张军,和他讨论近期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动物模型是整个中心科研工作的基础实验,也是张军较为看重的一件工作。目前,由中心研制的国产第一代宫颈癌疫苗正处在三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阶段,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世界第三支、中国首支宫颈癌疫苗最快将于2018年面世。与此同时,第二代宫颈癌疫苗也在紧锣密鼓研制中。

不远处,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的办公室门紧闭着,屋里的灯光透过门上的玻璃投射出来。他工作的时候不太喜欢别人打扰。

午饭刚过,中心四楼的多功能厅热闹起来。13:00,韩家淮院士带着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十几位老师如约而至,与公共卫生学院所属的“省部共建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这两个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代表了当前国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和分子疫苗学、诊断学领域的最高水平。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宗旨,会谈很快在联合创新平台、共享优势平台资源、共同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韩家淮院士一行刚离开,夏宁邵与同事们马上转战三楼会议室,商讨近期将与外单位开展的一项科研合作项目的相关事宜。15:00,夏宁邵、张军一行准时出发前往厦门市科技局,商谈厦门市筹建生物医药国家级基地的事。就在前一天,世界卫生组织主管生物制药的官员专程来访,希望能在科研项目和培训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随着中心的发展,来自外部的合作越来越多,这些内外叠加的任务使得夏宁邵和他的同事们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丝毫停不下来。

阴雨天,天好像也黑得早。当夏宁邵一行从岛内赶回翔安校区时,椭圆楼已是灯火通明。今年9月刚受聘为中心的美国双聘教授杰森正等着与他会面,他赶紧召集了中心几个同事赶过去。

夜渐深,楼里不少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透过朦胧的玻璃,人影依稀可见,忙碌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