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做客《中华之光•讲堂》 与叶朗对话昆曲艺术
3月23日,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与北京大学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中华之光•讲堂》现场,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白先勇讲述他本人的十年昆曲推广历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应邀担任辅讲嘉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端端主持了本场艺术对话。
白先勇首先讲述了自己与昆曲结缘的过程。他9岁时曾在上海首次接触昆曲,恰巧欣赏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出演的《牡丹亭》中《游园》一折,其中《皂罗袍》那段婉丽妩媚的曲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予断壁残垣”诗一般的语言,演员美轮美奂的身段舞蹈,深深地感染了他,“就这样冥冥之中结下了缘分。”他的作品《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谪仙记》也陆续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电影。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观众欢迎,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代表了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唤起了人们内心的乡愁,唤起了人们对昆曲的热爱。
对话现场
白先勇谈到,他从事昆曲工作的初衷,源于认识到昆曲一线演员与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表演艺术缺乏年轻观众是很危险的,如何把年轻观众吸引过来,发掘传统文化美之所在?”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词曲皆美、表现爱情的《牡丹亭》作为抢救昆曲的突破点。怀揣着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唤起昆曲四百年艺术之魂魄的美好愿望,白先勇赋予他的昆曲创作一个别具一格的头衔:青春版。
“我的创作原则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使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按照这一原则,白先勇在戏剧的身段、舞台、服装、灯光、表现方式等方面作了调整,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叶朗教授表示,“属于我们”正是青春版《牡丹亭》广受青年观众好评的关键。“情”是汤显祖《牡丹亭》的核心与灵魂,“美”把古典美学与现代趣味融合在一起,青春版《牡丹亭》用这两个字征服了全世界。
在被问及“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白先勇提到了三件事――青春版《牡丹亭》的台北首演、海外首演与北大首演。“演出开始后,我在后台紧张得吃不下饭,隔空给演员们加油。”白先勇笑着回忆十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时的紧张与激动。随后,他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到全球各地巡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开设了昆曲课。白先勇说,对他而言,一次演出的意义不亚于一次艺术品展览。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是无价的,背后的成本亦是巨大的。为了推广昆曲艺术,他照顾学生的经济能力尽量压低票价,安排了许多公益演出,甚至不惜一度中止自己的写作,并多次倒贴稿费,总投入超过三千万人民币。
叶朗教授补充说,在2005年《牡丹亭》北大首演之前,他就有心“抢救”昆曲。2003年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昆曲调研,他去各地昆曲院团考察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说明昆曲剧目与人才大量流失的现状,并提议希望能够动用国家力量抢救和振兴昆曲,加强昆曲与大学的联系。“2005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是百周年纪念讲堂自建成后演出最热烈的一天,2000个座位、3天演出全部爆满,甚至演出结束后学生们还不肯回去。”叶朗教授兴奋地回忆说:“我感到大学与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这条长河不会断掉。
在现场,主持人称白先勇为“昆曲义工”,他却打趣地说自己应该是昆曲义工大队的大队长。2009年北大昆曲传承计划启动,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每次上课时200人的大教室连过道都挤满了学生。随后,台北和香港也相继开设了大学昆曲课堂,白先勇希望昆曲扎根大学生,在学术界也有应有的地位,让更多的大学将昆曲作为一门课程。他表示,青春版《牡丹亭》阶段性的任务已经完成,新版《玉簪记》已经排出,《西厢记》已经排出南西厢,眼下当务之急是人才培养,鼓励一批青年演员演好各种折子戏,希望他们不只做演员,还要做文化传承人,延续艺术生命。
此外,白先勇和叶朗也与现场观众就改编戏曲的原则、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戏剧、利用新媒体传播发展昆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北大京昆社的社员现场演唱了《牡丹亭•拾画》中的一句“则见风月暗消磨”,赢得满堂彩。有学生提问当代大学生能够为昆曲传承做些什么,白先勇则感慨地表示:“只要有人对我说一句‘谢谢你把这么美的艺术带来’,我就感激不尽,感动不已了。”他寄语当代大学生,传统是一种财富、资源、尊严,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要阅读经典,尤其推荐《红楼梦》,用古典美学培育高尚的理想、高雅的艺术、高贵的气质。
在同日举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人物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叶朗在白先勇的推荐理由中引用冯友兰的一段话概括白先勇在昆曲传承与推广中的奉献:“人类的文明就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地在燃烧,其之所以不灭,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呕出心肝,用心血作为燃料添加进去。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欲罢不能。”